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2月08日 星期三

    土耳其政府有意迎回希克梅特遗骨

    中华读书报记者康慨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2月08日   04 版)

        土耳其司法部长贝基尔·博兹达公开表示,政府愿意从莫斯科迎回大诗人纳泽姆·希克梅特(NazimHikmet)的遗骨。

        1月15日是希克梅特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土耳其每日新闻》报道,博兹达当天在议会发表讲话,赞扬希克梅特是“土耳其养育的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并表示愿意以回葬的方式荣耀他。

        希克梅特被比作洛尔伽、阿拉贡、马雅可夫斯基和聂鲁达,在土耳其现代诗歌史上具有无可争议的地位。中华读书报2013年报道,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的一本希克梅特诗集中,早年便与他结识的中国作家萧三写道:“由于国际进步人士的声援和土耳其工人与知识界的群众性的抗议,迫使土耳其反动统治者终于不得不释放诗人出狱。为了要求释放他,在土耳其出过一种专门的刊物,这刊物的名称就叫作《那济姆·希克梅特》。尽管统治阶级残酷地镇压一切进步民主运动,当诗人的七十多岁的老母亲站在伊斯坦堡的大桥上,手拿一块标语:‘要求释放我的儿子!’时,在仅仅四十五分钟之内就有三四千人签了名,而且都写下自己的住址。警察几次企图驱散群众,但也无效。”

        1949年,毕加索和萨特等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和作家发起成立了一个国际委员会,要求土耳其政府释放希克梅特。1950年他在狱中绝食后,老母亲塞丽勒也开始绝食,多位土耳其知名诗人第二天亦绝食响应,最终使他在当年以大赦获释。

        希克梅特后经黑海从土耳其逃到罗马尼亚,并前往苏联,于是政府剥夺了他的国籍。土耳其报章亦曾刊发其照片,号召全国人民往他脸上吐口水。他流亡在外,无法返国,晚年住在莫斯科郊外的作家村佩列捷尔基诺。1963年6月3日晨,他出门取报纸,突发心脏病而死,葬于莫斯科新处女公墓。希克梅特生前希望,能在死后下葬于故乡安纳托利亚任何一个村庄的任何一棵梧桐树下,但这一遗愿至今未能实现。而他被剥夺的公民身份,直到2009年才由埃尔多安政府恢复。

        “我们希望他在他的国家生活之后,本来也能死在他的国家,长眠在他的国家。”博兹达部长在议会说,“作为政府,我们愿意表示我们想让纳泽姆·希克梅特的遗骸葬在土耳其。在这个事情上我们没有任何问题。”

        博部长同时说,希克梅特的家属希望诗人遗骸留在莫斯科。

        “他的亲属提出了愿望,想在莫斯科保留他的坟墓。这就是他现在为什么不在土耳其。如果亲属要求,我们当然愿意把他迎回土耳其。我们非常愿意这样做。”贝基尔·博兹达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