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2月08日 星期三

    建构当代文艺美学的中国身份

    ——评《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丛书

    张跃月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2月08日   20 版)
    《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全10册),王岳川主编,黄山书社2016年8月出版,定价450.00元

        中国美学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庞大而深厚的文化语汇中,智者贤者不断探讨美与文艺,以求索的精神著出一部部经典。近百年来,随着西方持续袭来汹涌的文化大潮,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吸收着西方资源的同时,艰难维持自己的身份立场,涌现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家文论家。而纵观百年来的文艺学学术圈,更多是对西方美学家和文论家的研究,并未出现对中国现当代美学家文论家的整体研究著作。王岳川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丛书意在填补这个空缺,将当代中国的文艺理论家做系统的梳理,为中国的美学史书写全新的一页。

        《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亮点在于“评”“传”结合,使读者能够从人到论全面了解思想家,又在“评传”中侧重于“评”,强调挖掘理论学术价值。整套书的写作思路统一而清晰,首先从“传”入手,全面梳理个人经历及为学背景。其次切入到“评”,重点研究思想家的学术理论,其分析细致缜密,褒贬客观入理,充满问题意识。最后拓展到当代视野,挖掘美学家文论家对学界与社会的当代意义。丛书分为十本,分别研究朱光潜、宗白华、杨晦、季羡林、王元化、蒋孔阳、李泽厚、钱中文、胡经之、童庆炳这十位当代美学家文论家。关于这些大家,前人虽无整合性的系统评传,相关论述也已不少。这套丛书的价值在于不机械重复前人的研究,而是用独特的视角来剖析这些学者,具有创新意识。

        肖学周研究朱光潜,从教育家、作家、美学家、翻译家这四重身份入手,指出朱光潜是将字、美与自由融成三位一体的人,其中自由构成了朱光潜美学的精髓;云慧霞看到宗白华是由传统美学走向现代的重要学者,其西方审美学说的吸纳建立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之上,遂着重阐述宗白华学术研究的中国文化本位主义思想立场及对当今中国学者的启示;詹冬华对杨晦的研究主要建立在杨晦的理论建树上,以考察他各时期的重要活动和学术实绩为主要内容,对剧作、翻译、批评、理论等方面也有重点评述;王岳川不仅以生动扎实的笔力描绘出季羡林自然中正、慧眼童心的人格魅力,更全面而深刻地发掘前人少有研究的季羡林美学思想,指出他对东方学术的极高贡献及其学术与为人的当代价值;王丽丽聚焦王元化学术思想的奠基阶段,探究王元化在八九十年代的新创理论,重点研究王元化在文化和思想史研究领域开拓的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时胜勋研究蒋孔阳,着眼于他的知识身份,认为蒋孔阳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兼顾得很好,并拥有现实关怀和审美精神,是值得阐释与学习的现代学术遗产;时胜勋研究李泽厚从问题意识开始,阐明李泽厚的学术生涯经历何种变化,梳理其学术理论如何深化拓展,分析其美学之思及长达半世纪的思想效应;刘方喜、李世涛不仅研究钱中文的“审美反映”、“审美意识形态”、“新理性精神”等重要理论,还以“人文性”为基点,指出钱中文的理论离不开他的“生存感悟”,观点新颖;李健则高度评价了胡经之这位“文艺美学的教父”对文艺学的学科贡献,分析了他前期致力文艺美学,后走向文化美学,又倾情自然美学、古典文艺学的学科研究途径;吴子林不仅系统论述了童庆炳的文艺学理论,还看到他作为教育家,对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等诸多领域的贡献及其深邃的学术思想对新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引导。

        《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丛书展现了刚健深远的中国当代学术面貌,所选学者均对时代有清醒认识,不为潮流所蛊惑,能够进行最本真的学术思考,将艺术审美作为生存方式,将学术研究作为毕生追求,具有极高的造诣。全盘西化的影响虽一直持续到现在,但随着后殖民主义问题的敞开和当代东方话语的觉醒,未来的世界文化不再是单边文化,而是全球性的对话。新时代学者需要重新寻找精神的家园,重新回到中国文化寻找曾经失却的价值,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世界发声。我们的民族形象目前还是模糊状态,传统与现代并没有结合得很完美。中国的知识分子需要重新书写中国的形象,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得更深地了解。因此,我们要向这些大家学习,要学习他们海纳百川的智慧,更要学习他们坚守立场的品格。当代学者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有一种创新意识,要作为一个中国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影响世界,才能将中国的美丽文化传播开来、传承下去。帮助当代学者重新寻回中国知识分子的立场,就是本丛书最重要的意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