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鸟飞来了。《青鸟故事集》扉页,李敬泽题辞:那些日子是美好的。
曾经是一些什么样的日子?
那时,我的肢体确是十分好动,伙着几个人一会搞个“行动散文”,一会搞个“行走文学”,以至热热闹闹地策划实施了几个作家“走进西藏”、“走马黄河”的生活和写作。那时,我们忽然想尝试一下探险的乐趣,我们没有任何野外、陌生地域生存和考察的专业经验,没有最基本的体能锻炼,关键是,我们大都没有够格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考古和民俗的必要的常识储备,我们多数人当时还没有这个意识和兴趣,完全是凭着一种激情。
那时,我刚刚编辑了敬泽的《看来看去或秘密交流》,那是中国青年出版社“作家逸趣丛书”之一。出版者当时有一个模模糊糊的认识,作家的趣味不可仅限于小说、诗歌和散文,作家应当具有其他知识或技艺特长,具有广博的爱好。《看来看去或秘密交流》是一本随笔集,也就是今天这部《青鸟故事集》里边的绝大多数篇目。当年读完这部检索文献又充满幻想、虚实相融的大作之后,我把自己最新鲜的感受转达给他:你写小说吧。那时,文学里的小说才是我至高无上的宝座。而敬泽却早已更多借助文献和臆想,玩赏那些假设和虚构,捕捉那些细节和心思,从今天起步,潜回当年。在他浮想联翩的故事里,也许反倒提供了隐秘的真实。那段时间,我们互换的是冷摊上搜来的涉及中西交通的历史书籍。直到今天,我手边正在翻动的还有那时敬泽带来的林梅村签名的精装版《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
敬泽的出发与写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案头上用了功夫。我记得当年行走黄河的写作,他因为工作原因,不能长时间在外面转悠,因此非常珍惜出门的日子,他的预先冥思和人在异域的敏锐,大概都是绷得紧紧的。其实,最能代表他写作的,在那些美好的日子里已经明晰了。此外,敬泽的成熟也得自于家学渊源,耳濡目染,他的父母都是考古专家。敬泽大学没有选择子承父业从事考古工作,估计没有几个人觉得他可惜了,但我要算一个,他真的是可惜了。不过,从这部《青鸟故事集》,还有关于黄河的写作,关于历史阅读的写作,和未来我猜想他的写作,相信一定会将那“悔不当初”弥补回来。
记得当初和我们一起“走黄河”的林白问,这么出门走动该用一种什么形式写作?敬泽当即答道:形式在路上。他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自己的写作,表面上似有极大的智力组织和语言的雕刻镂空,而实际他却多有顺其自然贴近自己真实情绪的天马行空。想到哪里,笔墨就走到那里,或者,另辟蹊径,直到他所要的那个蓝夜晚、红帐幔古代场景细腻质感地呈现出来,直到那令他痴迷与沉醉其中的久远年代某一天某一刻的一缕香风扑面而来。
空间始终如一。人类的时间也没有多么悠久漫长。人类在地球的时日,从发生到消亡,站到远处看,其实也就是一个瞬间。举个例子,判断两件西藏金铜喇嘛造像,一件佛衣素朴的,断其14/15世纪。另一件佛衣簪花、底座刻有铭文的,断其15/16世纪。两件各自都占了二百年。那么,几十年一百年光阴,又算什么,随便误差掉了!更早的古生物和高古遗存,动用碳十四科技断代,随便误差几百年上千年也属正常。所以,敬泽追随着古代中西交通人物足迹,所到之处,面目全非,却还是那个地方。所谓时光穿越,从蛛丝马迹想当然复原了那时人的生活和思维,实际上也是一笔就写到了今天和明天。
人类的时间实在微不足道。敬泽借助那只传递西王母信息的青鸟涵义,用上古青铜一般富有力度与光泽的语言娓娓道来,细密精致地讲述着古代西方与东方距离间的故事。问题是这距离,今日犹在!这你来我往看来看去,为什么总是与理解和亲近相背离?为什么不能从玫瑰、龙涎、沉水、银树、珍珠、琥珀、肉桂、皮货、黄金、茶叶、琉璃、瓷器、奴隶劳工、嫔妃妻妾和那些蚀画图案丰富的贸易珠子上,从早先赛里斯人国度一种“蜘蛛”所吐出的丝织物上,或者从你的我的信仰与文化最本质的善良上,找寻人类的相亲相爱?不同种族,不同区域,不同信奉,不同生存方式的人们,原本是多么渴望互访交流。西方世界在还没有见过织造丝绸的赛里斯人相貌的时候,就早已从波斯人和后来的突厥人手上得到了他们的织物。人类被自身的物欲承载,不断延伸着丝路香路,直至最终发现美洲。这也就是李敬泽在他书里反复写到的“物比人走得远”。他提到,从此西方女性开始进入了一个不必赤身露体也能够展示卖弄身段的新境界。相对于北中国的契丹,在南方有香江,有珠江。香料的运输和来自波斯的彩珠登岸,为今天留下了这些芳艳的地名。可是,似乎一夜之间,东西方各自退缩了。人为的或自然的灾难,某类曾经令人欣喜若狂的物质的技术引进、解密自造和极大充足,都会阻碍人的脚步,都会使人的前行踟蹰无奈,他们把古老的地图覆盖在脸上,铺垫到身体下面,封锁住国境,醉卧在正午的树荫里,沉沉入睡,不再做梦。
十六年前,李敬泽的写作就已经关注选择了上述这样的内容,登高望远。所以,作家有许多,一个作家也许他可以写出许多。重要的是,只有两点,一写什么,二怎么写。具备这两点其中任意一点,或两者结合,是衡量作家写作价值的标准。《青鸟故事集》在“写什么”这一点上立住了,在“怎么写”这一点上,也立住了,并且两者自然任性结合,非常难得。
亚历山大、汉武帝、张骞、玄奘、柏朗嘉宾、鲁布鲁克、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郑和、雷利亚、伯希和、斯文·赫定、斯坦因、陈垣、向达、张星烺、戈岱司、费瑯、耿升、杨镰……这些人名出自李敬泽的“青鸟”,个别是我临时想到的。敬泽书里提到的人名,还有许多我没有写出来,他们统统是一些涉及中西交通的先行者、发现者、作家、学者、翻译家和整理编纂者。眼下我这样心态的人,在民族传统的新年节日里遇上这些姓名,心里面涌动着一股坚硬的忧伤热流。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敞开门,推开窗,让空气流通。松掉那些身体的捆缚,放下那些杂乱不堪的庸人自扰的顽固不化的思想,整装待发,再次启程。神话固然已经死亡,可是臆想缘于隔膜还将延续,所以冒险的尝试不会结束,故事总要讲述下去。
那些美好的日子,唯有画面,还听不到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