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1月11日 星期三

    理念决定高度和深度

    丁帆(《扬子江评论》执行主编)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1月11日   27 版)

        十年前,《扬子江评论》创刊号的“卷首语”中,我曾有这样的期许和理想:“诞生于此刻的一本评论刊物,虽历经艰难,但有烂漫霜天的尽染与读者诸君的护佑,想必会在点滴雨露的滋润下慢慢成长的”,“针对90年代以来文学评论的种种弊端,我们力图本着不媚俗、讲真话的办刊原则,为改变消费时代的不良评论风气而做出努力”。白驹过隙,如今十年匆匆已过,面对这本曾经承载了我们的批评理想和办刊宗旨的杂志,回顾十年来的坎坷、努力和梦想穿越现实的过程,也许我们这帮同仁内心能稍有宽慰,就是能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姿态继续坚持下去。

        众所周知,十年前文学刊物正处于一段低潮甚至惨淡的时期,创办一本新的文学评论刊物的难度之大、挑战性之高,是可想而知的。但在构想和筹办刊物时,刊物同仁有感于华东地区文学批评类刊物的缺失和整个文坛批评风气、批评生态的恶化,决定迎难而上,回应时代的召唤,接受严峻的挑战。

        最初,为了在当代文学评论期刊的复杂局面中形成自身的独特性,刊物注重对当前作家作品、文艺思潮和文艺现象的跟踪性、批评性研究,在编辑方针上兼容并包,提倡言之有物、关注真问题的文风,力求既富有学术性又生动活泼,既有创新意识又不失人文立场,既强调历史意识更倡导强烈的现实性。面对当时文学理论学术刊物呆板僵化、缺乏现场感、忽视批判性的总体面貌,我们没有亦步亦趋,而是锐意进取、独辟蹊径,先后设立“焦点话题”、“豁蒙讲坛”等与时俱进、新意迭出、充满现实针对性的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集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最优秀的学者、批评家的真知灼见,一扫学术研究和文学批评造作、虚浮的颓势,很快引起了学界和文坛的强烈关注和一致好评。尤其是“名家三棱镜”“前沿评论”等特色栏目,通过作家、批评家、编辑、读者形成的具有美学纵深和历史纵深的复杂镜像,真正树立了典范、提供了经验、提出了问题、推动了变革。

        2008年,创刊不到两年时间,《扬子江评论》即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这在同类文学评论刊物的办刊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2013年,鉴于刊物多年来持续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态势及其在文学界得到的广泛认可,《扬子江评论》终于正式入选CSSCI来源期刊,成为江苏省也是华东地区唯一一本入选C刊的当代文学评论类期刊。至此,刊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稿源、稿件质量和影响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是我们深知任重道远,这样的成绩与我们对刊物的期许之间仍然有不小的距离,因此,我们果断地对刊物的栏目进行了改进和调整,先后增设了“文学史新视野”“文学制度研究”和“大家读大家”等新的、更有包容性、当下性和文学活力的栏目,力图进一步彰显我们的批评宗旨,推动批评立场、批评视野、批评伦理乃至整个批评生态的改进和发展;同时,我们增加了海外编委,加大了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和新媒体推广,均已产生积极的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回顾这十年经历过的风风雨雨,我们还得感激的是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文学的动荡、思想的多元,以及价值观的撕裂,都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同时也为本刊的定位带来了思想的空间,促使我们独立个性的生成。惟有此,我们才能在历史的缝隙与现实的陆离中寻觅到重生的机会,才能在新世纪的文学评论界有所小小的建树。从中我们获得的启迪就是:什么样的办刊理念就决定了你有什么样的稿件,也决定了你的稿源质量与办刊的高度,以及触及文学的深度。

        特别需要感谢的是江苏省委宣传部、省作家协会和省新闻出版局,十年来历届领导和相关部门,从刊物创刊到各个阶段的发展,都给予我们太多的关爱和帮助,这是我们能够走过这筚路蓝缕十年的重要保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