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1月11日 星期三

    将文学史料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

    史婷婷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1月11日   22 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吴秀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1月,128.00元

        《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当代文学史料的论著,不但体现了该书主编吴秀明教授关于当代文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构想及探索,而且填补了当代文学史料学研究领域的空白。在书中,实证分析与“问题化”研究有机地融合,互为观照,不但具有“战略转移”的重要意义,且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带有体系性的第一手资料。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对于文学史料的倾力研究是出于对目前“以论带史”“以论代史”研究思路的警惕与反思。此外,理论对于史料的埋没与遮蔽也是该书所关注到的问题,例如学界对“‘潜在写作’史料不遗余力的挖掘,而大多有选择地剔除通俗文学和旧体诗词史料”;又如“食指的一批带有明显红卫兵诗歌写作模式的有关史料几乎被所有的文学史和诗歌史所遗漏,直到最近随着文学史观念的调整才重见天日”,等等。

     

        不同于“以论代史”或“重史轻论”的单维度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兼顾了文学史料与现代理论思想。既注重历史意识,又融入强烈的前沿意识与问题意识是全书的独特价值所在。著者“强调突出在现有理论思想和认知的高度以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史料’与‘思想’或曰‘事实’与‘意识’之间的互渗互融,以达到在较高平台上的动态平衡,求得研究工作的新拓展”,这是极为难得的。

     

        作为一种“及物”的学术研究,从体例上说,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当代文学史料的存在与叙述”提供了一种知识谱系的参照,主要探讨公共性、私人性、民间与“地下”文学、期刊社团与流派、通俗文学、台港文学、书话与口述文学、版本与选本等有关文学史料。层层爬梳,条分缕析,呈现当代文学史料存在的丰富性与层次性,也体现了著者自觉而明确的分类意识;下编“当代文学史料若干专题探讨”提出研究领域一系列的重要问题,着重从史料与历史、政治、科技、文化、文学史的关系,以及文代会报告、潜在写作和现代文学馆馆藏史料等颇为独特的角度,对之作专题分析。上下两编各自独立而又相辅相成,在全面还原和系统梳理当代文学史料的基础上,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对之展开进一步的学理阐释,显示出著者关于构建“中国当代文学史料学”的学术构想。这无疑是一部厚重而又有份量的有机融涵史料与问题意识的力作。

     

        当然,史料学研究绝非简单的史料堆砌,它需要著者全面系统地对当代文学史料进行归纳、梳理与整合。对于“文献”与“史料”的概念辨析,也体现了该书对于兼容开放的“大史料”研究的追求以及其谨慎稳健的学术风格。正如书中所提到的,当代文学史料学既是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史料学的“接着说”,又是一种富于当代特色的存在。作为共性与特质的集合体,《问题研究》不仅涵盖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考据学、辑佚学,还对注释学、文体学、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进行了有效整合;不但涉及文本史料,还充分使用“活材料”。除此之外,史料的“考订辨伪”也是该书所关注的问题之一。众所周知,当代文学作为一种“目的引导型”的文学,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一些现实因素的干预与限制,使得当代文学史料呈现出一种“未完成的、不确定的状态”,因此史料搜集与使用的难度颇大。在这一背景之下写成《问题研究》,不可谓不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早在几年前的《史料学:当代文学研究面临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一文中,作者就曾明确地提出了史料学的研究的战略性价值与意义。将当代文学史料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更是“基于当代文学研究在现有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全局性考虑”,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反思当前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把当代文学研究还原和纳入与史料互动关系中进行观照把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新的规范和体系性的知识构架”的实践,无疑将有力地推进当代文学学科“历史化”的进程。

     

        此外,《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还表达了吴秀明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对于研究主体独立性的坚持以及对学人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