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1月11日 星期三

    本期导读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1月11日   01 版)

        2017第三十届北京图书订货会

     

        新书淘宝

     

        2016文学新书淘宝            9版

     

        2016社科新书淘宝           10版

     

        2016财经新书淘宝           11版

     

        2016科技新书淘宝           14版

     

        2016少儿新书淘宝           15版

     

        社长访谈

     

        李学谦:中少之翼            17版

     

        白冰:接力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17版

     

        袁亚春:把数字出版作为浙大社发展的支撑部门17版

     

        张秋林:打通任督二脉 引领童书市场18版

     

        姚雪雪:由生存“红海”向发展“蓝海”跨越18版

     

        张海鸥:夯实基础促转型强化外宣争双效18版

     

        宋文艳:“海丝”风正一帆悬      18版

     

        温六零:深耕地方出版 促进合作共赢18版

        “作家论”的转变与重建

     

        为什么以前我们那么看重作家,甚至发展到不适当的崇拜创作的地步,现在又如此回避作家,而特别看重超乎作家个体之上的全民共同置身的客观社会历史的过程?为什么文学批评似乎不再是或不再主要是对于作家的个体精神创造活动的研究,而是虽然涉及作家但最终绝对超乎作家之上的客观历史过程的探索?研究作家个体的精神创造活动,难道会阻碍我们对于客观社会历史的理解吗?对于客观社会历史的理解,至少在文学研究的场合,难道不应该或不可以落实到对于置身一定社会历史过程的作家个体精神承担的研究?无视客观历史的“作家论”固然是悬空荒谬的,但文学研究如果抽空个体承担,倾全力于客观社会历史的研究,难道不也是一种“偏至”?

     

        (详见3版)

     

        艾莉·史密斯回忆约翰·伯杰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艺术批评家、获得过布克奖的英国小说家约翰·伯杰(JohnBerger,一译伯格)1月2日在法国巴黎去世,享年九十岁。苏格兰作家艾莉·史密斯(AliSmith)投书《卫报》,回忆了这位卓越的思想家。          (详见6版)

     

        徐小斌:理想主义的最后一颗棺材钉

     

        有人说,徐小斌的写作是“刀尖上的旋舞”。她本人更准确的定位是“刀尖上赤足的旋舞”。熟悉小斌的人,都会觉得她长不大。即使现在,在文坛驰骋了近四十年,她才“试图重新看世界”。结果是深感无知无能,曾经以为自己是可以独来独往、无所畏惧的独行侠,现在才深知自己只是一粒尘埃。只不过比别的尘埃任性一点而已。在新作《任性的尘埃》(海峡书局)中,她写道:任性,就有可能得到相对的自由;任性,就是企图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超越自己。她的每一部作品都风格迥异。最初的长篇小说《海火》写大学,叙事风格便有了学生味;《敦煌遗梦》写宗教故事,神秘的气息于是挥之不去;《羽蛇》写五代女人的心灵秘史,文字犹如热带森林里繁茂的植物及盛开的华丽奇异的花朵;而历史小说《德龄公主》,则让人感觉回到了明清小说,怎么读都有些《红楼梦》的味道;《炼狱之花》是当代讽刺小说,年轻人的语言颇接地气;而《天鹅》一开始就定位为白描式的朴素手法。   (详见9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