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1月04日 星期三

    徐寿波:勇做拓荒牛

    赵静荣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1月04日   19 版)
    《徐寿波传:勇做拓荒牛》,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9月第一版,定价:68.00元

        青年学者胡晓菁著《徐寿波传:勇做拓荒牛》近期在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这是中国工程院组织出版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之一。中国工程院组织这套丛书是记录院士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

        胡晓菁用“拓荒”二字来形容徐寿波院士在综合能源、技术经济学、大物流、大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和开拓。这一比喻非常形象。徐寿波院士最为推崇的是创新,也总是把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本传记文笔流畅,叙述生动,从战火中的童年、漫漫求学路到留学、科研历程及科研成果等,娓娓道来,让人跟随徐老的记忆体验他的传奇人生旅程,感受他丰富多姿的科技生涯。

        徐老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是在浙江绍兴度过的,那是一个有着“东方威尼斯”之称的水城,美丽而又宁静。徐老的学术生涯始于迈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1951年的秋天,徐老背上行囊离开绍兴,去往南京金陵大学(后转入南京工学院)求学。1956年大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位于长春的中国科学院机械电机研究所工作。之后,因国家制定《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受单位派遣去了苏联学习国内紧缺的专业,成为一名留苏研究生。在苏联的四年是徐老一生中难忘的时光,也是对徐老的学术生涯影响最大的岁月——这是徐老与综合能源学科结缘的开始。

        徐老在苏联的老师是苏联科学院的魏以茨院士,他提出能源问题不是孤立的,而要进行综合研究。在魏以茨院士的指导下,徐老满怀着报效祖国以及为解决国家综合能源问题贡献力量之心,在苏联刻苦学习。四年的学习时间一晃而过,1960年,徐老于苏联科学院能源研究所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然而归国后,徐老却没找到对口单位。因为当时正值中国经济发展的低谷,计划建立的能源研究机构未能建起来,后来又遇上“文化大革命”。徐老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等单位工作,几经折腾,综合能源研究也随之经历了几次起落。在综合能源研究机构的起落中,徐老个人的学术生涯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波折。

        徐老从未忘记自己去苏联学习的初衷是要为建设祖国服务。他不断寻找发展的新方向。在综合能源研究遭遇挫折时,机缘巧合,进入技术经济这一研究领域。当时,国内几乎没有学者研究技术经济这门学问,徐老参与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技术经济”部分的制定工作。此后,徐老又花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二十万字的《技术经济方法论的研究报告》,提出了技术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徐老很欣慰地看到,技术经济作为一门科学从此在徐老国生根、发展起来。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徐老的事业发展迎来了春天,有了施展自己所长的机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开展的同时,徐老国进入了发展和节约并重的时代,他看到了机遇和挑战,把精力放在了探索节能问题上:对“一番保两番”的论证,提出“广义节能”的新思路,提倡实施“夏时制”,等等。在上述问题的理论和方案提出并用于实践后,果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能源,这令徐老感到由衷的高兴。也正是如此,有人叫徐老“钱粮师爷”。徐老对这一称呼感到十分满意,因为徐老是绍兴人,绍兴师爷在历史上是鼎鼎有名的。徐老很荣幸自己能够以“钱粮师爷”的身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令国家经济在健康发展的同时,又节省了大量金钱。这是徐老最高兴的事情之一。

        在发展技术经济的过程中,徐老还提出了“大物流”和“大管理”的理论,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如今,大物流理论在实践中发展得很好,尤其是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后,“大物流”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更加远大的发展空间。

        耄耋之年,徐寿波院士还在忙碌。含饴弄孙之余,他继续在科研岗位上发挥余热,他这种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的精神,也激励着广大青年学者更加主动担当,把创新作为第一使命,投入更多的精力、心血和智慧,努力创造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