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文学(15种,按书名音序排列)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12月28日   06 版)
    《北鸢》,葛亮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45.00元

    葛亮的新作《北鸢》以民国时期江津的两大家族卢家和冯家为线索,串联起动荡不安的民国历史,勾勒出最为激越的时代风华。面对已然惨淡的历史,葛亮追溯己身祖辈,考据散佚的史实,虽写家族之事,但关乎人之精神。《北鸢》的故事清雅、素淡,语言韵味层叠,情节凝练环扣,轻盈却不浮泛,在以“重”为主要书写着力点的中国当代文学里,实在别具一格。
    《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徐晋如著,林语尘绘,长春出版社2016年4月第一版,39.80元

    本书解读晚唐到宋亡的十余位词人,作者自述其方法是“以词人的人生出处,反溯其性情,而又因其性情,更去赏会其作品”。因此,阅读本书将是一趟对唐宋词人心灵探索之旅。作者特别能欣赏悲剧美学,故喜欢的词人往往都属人生失意者,激赏的词作几乎均为那种泣血和泪之作。另外作者还是杰出的诗人、词人,能从专业角度分析词的写作,用词人之心感触词人,这点恐怕是单纯的学者难于做到的。
    《尘土》,贾行家著,广西师范大学出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39.00元

    “文坛外高手”这个说法用在贾行家身上并不过誉,这位作者曾在博客、微博、饭否等网络平台上写作。《尘土》中的文章多是写作者的亲人、朋友和其他有不同关联的人,他们生活在东北城市(以哈尔滨为主),在时代更替、时间流逝中,过着普通人的日子,面对现实的困境,品味日常的五味杂陈。这些文字冷静中隐含温情、幽默中包藏无奈,有着野生的生命力和细水长流的从容。
    《杜甫集校注》(全七册),谢思炜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第一版,358.00元

    《杜甫集校注》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种。谢思炜教授以最接近杜甫集祖本二王本的《宋本杜工部集》为底本,充分汲取前代和近人的研究成果,对杜甫诗文作了全面梳理,在校勘、编年、注释、考证等方面均有重要创获。著名学者陈尚君认为该书“适合具备大专文化程度以上读者到专业学者阅读和研索杜诗的要求,是一部值得信赖的注本”。
    《二手时间》[白俄罗斯]S.A.阿列克谢耶维奇著,吕宁思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55.00元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近作《二手时间》是她采访问答与口述记录相结合的复调叙事风格的典型体现。书中时间背景1991年到2012年的二十年间是从苏联到俄罗斯的转型过程,那些从苏联解体中走过来的干部、医生、军人、作家、学生等等,向作者讲述着他们的生活如何被历史车轮和社会变迁“推搡”得身不由己,精神世界如何发生颠覆般的改变。
    《甲骨时光》,陈河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35.00元

    华裔作家陈河的长篇新作深入古老中国腹地,围绕殷墟甲骨文物争夺,将民族危难、历史迷雾、人性幽暗、欲望景观汇于一炉,以考古学家的实证精神和历史学家的人文情怀,创造了一个充满诡异、象征、梦幻的文学传奇。这场特殊的文字穿越,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年代考古学者的深沉敬意,重塑了国人的勇气、智慧、气节,以及对伟大文明的敬惜。
    《茧》,张悦然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43.00元

    张悦然在《茧》中讲述了源于“文革”期间的一起人身伤害事件,以及围绕在李家、程家跨越大半世纪、三代人的恩怨。作品采用李佳栖、程恭两个人物的两条叙事线索,情节推进与时间轴时而交叉,时而平行,是互证也是补充,通过他们的回忆、讲述,拼贴出两个家族、诸多人物间的疏离和牵扯。张悦然在这部长篇中呈现出完全有别于既往青春文学写作的成熟,隐隐传递着一位纯粹的文学写作者的“野心”。
    《李太白全集校注》(八册),郁贤皓校注,凤凰出版社2015年12月第一版,880.00元

    本书是李白研究大家郁贤皓先生数十年李白研究之结晶。在前贤和今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用“竭泽而渔”的方法搜集资料,开展研究,对李白的全部诗文重新整理编集,删除伪作,补入遗诗逸文,并进行校勘、注释、评笺,从而为学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高质量的李白全集校注本。学界认为该书在李白作品释读等方面有很大推进,是“李白研究近年最重要的收获”。
    《龙头凤尾》,马家辉著,四川文艺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39.50元

    这是年过半百的香港专栏作家马家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以粤港味道浓厚的方言写出上世纪30年代起几十年的香港市井江湖往事,元气充沛,出手生猛。小说的故事虚实相间,人物众多而大多言语生动形象丰满,将作者对于香港这座城市的情感和记忆融在人物的命运起伏之间,他们在大时代的风雨下,在几番社会动荡的冲击里,还葆有人性的真诚,流露出世事沧桑的唏嘘。
    《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日]木山英雄著,赵京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1月第一版,36.00元

    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所言,书中所指涉的话题相当耐人寻味。作者木山英雄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很有造诣的学者,他在这部作品中分别分析、解读了杨宪益、黄苗子、李锐、胡风、聂绀弩等人的旧体诗,不止对这些诗作进行文学意义上的评价,还对作者写作这些诗句时的遭际、思想状况等等有所观照,其中颇多与时代背景、政治运动相交织的线索,这也使得此书的意义不囿于泛泛的中国旧体诗研究范畴。
    《圣勃夫文学批评文选》,[法]夏尔·奥古斯丁·圣勃夫著,范希衡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第一版,298.00元

    “近代文艺批评之父”圣勃夫是法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之一,本书主要选录了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后所著的重要批评作品。圣勃夫非常擅长考察作家的生平和生活细节,喜欢透过作品探索作家真实丰富的人生,让作家的形象立体起来。深入犀利的体察和风趣个性的表达使圣勃夫的文学评论好看又耐读。本书由法语翻译家范希衡译就,是作者译者双佳的作品。
    《斯通纳》[美]约翰·威廉斯著,杨向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39.00元    

    这本小说半个世纪前在美国初版时很快淹没在茫茫书海,直到2006年在美国再版,它的价值和魅力才显现。《斯通纳》讲述了19世纪末美国农家子弟斯通纳到城市求学、留校任教、混迹学术圈再到娶妻生女、生病辞世的一生,他终其一生都纠结在精神自由和现实束缚之间,那种包围在日常琐碎中的压抑,在生活和事业中灭顶还不甘心奋力呼吸另一种空气的努力,是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无奈。
    《四季红:民国素人志》,蒋晓云著,新星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35.00元

    此书中的几个短篇可视作台湾作家蒋晓云前作《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的续篇,各个短篇的故事相对独立,人物和历史线索则彼此相连。书中以灵动、鲜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个台湾底层人物或是大陆赴台走向没落的漂泊者的故事,其中人物多为女性,反映出作者对于女性角色的刻画有其独到之处,对于女性命运在大时代下颠沛起伏,也时时流露出同情和悲悯。
    《我在伦敦买了一头狮子》,[澳]安东尼·布尔克、[澳]约翰·兰道尔著,慕风译,南海出版公司2016年11月第一版,35.00元

    上世纪70年代,两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年轻人在伦敦买下一头小狮子,从此他们的人生就与这个活泼、茁壮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和狮子一同生活,陪伴狮子长大,送回非洲栖息地,又再度前去寻找……这个故事听上去有些离奇,不过确有其事。书中图文并茂地再现了这段人与狮之间跨越物种、地域的感人故事,令读者在阅读这个有趣的故事之外,也多些对于人与自然何去何从的思考。
    《一个更安全的地方》,[英]希拉里·曼特尔著,徐海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98.00元

    1789年,三个省里的年轻人来到巴黎,各自心怀豪情壮志。命运的手指在这三人身上信手拨动,一个国家的历史走向就此改变。小说细致展示了法国大革命三巨头丹东、罗伯斯庇尔和德穆兰不为人知的私人生活,并透过三人的眼睛,重现了大革命前后的种种历史事件。两届布克奖得主、《狼厅》《提堂》作者、英国历史小说名家希拉里·曼特尔写法国历史能否像她写英国历史那般游刃有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