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回望苦难 超越苦难

    ——评《我的母亲胡希明》

    刘筠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12月28日   19 版)
    《我的母亲胡希明》,江琴、徐琪编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9月1出版,28.00元

        因为1949年的历史风云,海峡两岸产生了太多的悲欢离合。由此,也出现了一些溯往追忆之作,《我的母亲胡希明》(福建教育出版社)即是其中之一。这本根据英文版编译的个人传记,并未选择宏大的历史维度,而是以一个女儿的视角勾勒了其母一生的三个基本面:爱情、亲情、事业,其中所凸显的父亲与母亲分离50多年的悲戚爱情绝唱,读来令人不禁泪落沾衣。

        该书的主人公胡希明女士,美籍华人,大学教授,1927年生于福建长汀,1949年因为家庭缘故离开丈夫去了台湾,2001年逝于美国曼哈顿,一生的经历可以分为三段:1949年前在大陆成长、求学和结婚;1949年至1959年在台湾以“匪属”的身份拉扯着一大家子;1959年至2001年在北婆罗洲、美国求学和教书。其母对爱情的坚贞,对事业的执着,对家人的无私,对朋友的热情,显示了中国女性贤良淑德的典型特征。而分离的爱情可谓是贯穿本书的主线,毕竟作者的父母的行为方式大多折射出爱情所赋予人的甜蜜和伤痕。除去个体人性之坚韧和人格之坚贞的主观因素,曾经的幸福与甜蜜所扎下的感情之根,正是双方尤其是其母日后走不出爱情围城的伤痕因子。

        分离的爱情,其时空矛盾之处就在于彼此拥有无限时间上的爱恋却无法拥有片刻空间上的相处,对于身处政治隔离时代的人们更是如此。这是悬而无解的。倒是另一个问题值得深思:当父亲与母亲凭借25年的苦苦等待和奋勇拼搏终得一见之后,母亲却再也不愿见到父亲了——这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情感?是因为苦等她17年的丈夫已经再婚的事实深深挫伤了她,还是她看穿现实后的放手成全?抑或相见只是为无尽的期盼作一个了结?斯人已去,答案已经无从得知,世事只能暗自揣摩。

        2001年,主人公因患渐冻人症去世。据作者推测,其母罹患这种疾病,跟长年累月身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有莫大的关系;而爱情才是其一生无从述说且无法排遣的痛楚。正如乔治·兰斯顿所说:“死别的痛苦固然难过,生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折磨。”

        回看本书,主人公并非声名显赫之人,他们的人生经历尤其是爱情故事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微小片段,但是其个人史与家庭史仍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一、个人史与家庭史之于历史大潮的意义。作者虽未选择宏大的历史视角,也未交待过多的时代背景,但个人与家庭毕竟是时代的产物,人们的悲欢离合总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书虽未详述重大的历史事件,但其家人所经历的种种坎坷,比如其母在台湾所遭受的被人举报的绿墨水风波,孩子们的签证一直不能获批并成为政府事实上的人质等史实,无不让人感慨个体之卑微或卑劣。不过,即便个体只是时代大潮中的小小泡沫,但个体的自觉与努力、卑劣与无耻,既让人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和阴暗,也进一步激发读者对于历史本身做出追问,即到底是什么加强了人性的光明与磊落,又是什么造就了人性的扭曲与异化?并且,无数的个人史与家庭史正是滚滚历史大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历史增添了很多宝贵的资料,也是海峡两岸历史拼图不可或缺的一块。

        二、个人史与家庭史之于现代人的意义。个人史、家庭史之所以耐人寻味,在于其普遍的时代特征下所具有的千差万别的内容。那么,如何看待往昔的悲欢离合,这取决于作者和当事人的态度。作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人,主人公经历了诸多不幸,但从书中可以体会出主人公虽心中盈满泪水却不含怨含恨的精神境界,回望苦难又超越了苦难。这对于现代人而言,无疑是一种鼓舞和激励,毕竟没有经受大风大浪的后辈从前辈的苦难辉煌中能获取很多的间接经验,从而对自身或好或坏的处境带有更多的珍惜或释怀。因为,前辈的经历启迪后人:人生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可能有至苦,也可能有至乐,但至苦与至乐不是人生永远的底色,跌宕起伏方为人生之常态。在苦中学会坚强,在乐中懂得忧患,也许这才是该有的人生态度。进而言之,在冷暖交织的情感中,后辈其悲悯、豁达、乐观的种子或已悄然种下。这也再次印证了以史为鉴、以人为镜的意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