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10/100

    2016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之10佳

    (按书名音序排列)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12月28日   05 版)
    1.《禅宗十五讲》,孙昌武著,中华书局2016年8月第一版,58.00元

    作为“中国化”佛教的一大宗派,禅宗兴盛于唐,在中晚唐更笼盖诸宗,声势浩大,至晚唐五代趋于衰败,但后世却持续地影响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乃至今天仍受到各类人群追捧。但谈到禅宗的历史,却颇多晦暗不明之处,一则可靠的史料缺乏,二则宗门文献难免有夸饰、虚构的成分,不能尽信。本书是南开大学教授孙昌武先生浸淫相关研究三十多年的总结之作,以揭示禅宗历史“真相”为宗旨。作者将禅宗置于中国古代社会与宗教发展的广阔背景中,对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做了生动讲解,剖析了佛教逐步“中国化”的演变过程,讲述了禅宗是如何从黄梅偏僻山区一个民间游僧创建的小小禅坊而发展成为声势强大的佛教宗派的,着重揭示了禅宗作为中国古代一次宗教革新运动的“革命”性质(可与基督新教改革相媲美),并论及禅宗对中国思想、文化等的影响。实际上本书深具学术性,非一般禅宗普及读物可比。“禅宗思想革命”这一命题,百余年来胡适、钱穆、冯友兰等都有所揭示,至孙昌武先生这部《禅宗十五讲》得一充分论证,得一圆满结论,意义甚大!而作者对禅宗尊重个体、思想解放之实质的揭示,对黄梅禅师等勇于冲破网罗、破坏偶像之精神的表彰,其中关切和激情亦特能触动读者心灵。
    2.《独药师》,张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5月第一版,36.00元

    这不像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张炜,其叙事方式以至于语言诸多方面,都给人以明亮耀眼别具姿容的强烈的新异感和冲击力。语言的独特魅力和情节的环环紧扣,具有迷人的美学气息,吸引人一口气读完。

    《独药师》是一部讲述文明与历史、西方与东方、信仰与文化之间冲突、演变、融合的历史之书。这部小说给读者带来了极新鲜的阅读体验。养生、革命、爱情三大元素的并置,不同角色极具个性的思考与表达,多元观点的交锋所形成的悖论,促进了小说哲思的升华。小说掺杂了革命秘辛、养生指要、情史笔记等异质文本,蕴含了充沛的能量,具备种种以小搏大的可能。小说叙事的魅力已经不是表面的故事本身,而是故事背后的世界,无论思想还是艺术上均具有突破意义。张炜说:“为一代奋斗者书写,记下这些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对我来说是一个无法推卸的责任。写不出他们以及那片土地,是我内心长期不安的一个原因。新文化运动和那场革命仿佛远去了,但纪念却是永存的。”围绕养生这一题材的认知,围绕东西方文化的解读,围绕一些历史问题的思考,以及围绕这部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与定位,会引发人们持续的关注和热议。
    3.《活着为了讲述》,[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李静译,南海出版公司2016年4月第一版,55.00元

    这部马尔克斯晚年最重要作品中译本的问世,为这几年引进到国内的马尔克斯系列作品画上了有分量的句号。这位哥伦比亚大作家完成这部回忆录时已是七十五岁高龄,人到暮年,功成名就,下笔却依然如初登文坛时那么活力激荡,讲述自己年轻时代的往事,和写小说一样精彩,正是这本书名最好的注解。

    回忆从二十二岁的辍学文学青年马尔克斯回乡陪母亲卖掉老宅讲起,娓娓道来的、活灵活现的、现实与超现实交织的笔法像极了作者那些已成文学经典的魔幻现实主义杰作。他和妈妈舟车劳顿踏上归乡之路,眼前的景物和儿时回忆交织在一起,他写到他的家族渊源、祖辈的经历、当时哥伦比亚的社会背景,故事渐渐展开,人物络绎登场,对话和细节绵密得不像常规的回忆录,可又因此有着吸引人一路读下去的魅力。事实上,从这些讲述中未必能够清晰读出一个完整的马尔克斯形象,但是可循着回忆录的脉络和线索找出《百年孤独》等小说出自马尔克斯之手的答案。书中的人物和情节,简直是从小说里走出来的,或者,说这些现实中的人物和故事被作者写进小说更确切。在国内,这部回忆录未能产生如作者其他小说代表作那样的影响,不能不说是种遗憾。另外的遗憾,是据说马尔克斯的回忆录本打算连写三本,奈何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只得《活着为了讲述》传世。
    4.《崀山草木情》,罗仲春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58.00元

    崀山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新宁县,以丹霞地貌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而闻名。崀山不仅有美丽的地质景观,植物资源也极为丰富。本书作者、今年已81岁的罗仲春老先生1957年从林校毕业后分配到新宁县从事林业工作,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熟悉崀山的一草一木。在本书中,他写自己在崀山的植物科考,写驯化一些珍贵植物的故事,写崀山植物中的美味和药草,以及佳木良材和奇花异果等等。新鲜的植物知识,对草木的痴迷和深情,或神奇或有趣的故事,融于一炉,再配上精美的手绘植物图,使得本书可读可爱。

    这是一本地方性很强的小书,但其意义也许并不容小觑。历史上,中国有着悠久的博物传统,先民的日用生活也受惠于这种传统,然进入近代,“博物”二字似乎不知不觉中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博物学才再度兴起,相关图书大量出版就是一个证明。而其中翻译作品占了很大比重,我们如欲了解家乡或身边的鸟兽草木,并不容易找到合适的读物。但如果博物学不能实现本土化、本地化,不能融入我们的生活,也就难言真正的复兴。历史上,博物学首先是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而存在的。可喜的是,本地化的博物学写作确实越来越多,并时有佳作,像前几年的《东乡草木记》《燕园草木》以及今年的《崀山草木情》。期待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多。
    5.《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下,民国卷上、下),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9月第一版,536.00元

    2010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发起“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研究计划,约请两岸学者共同参与,历经数年,完成了包括《晚清卷》上下册、《民国卷》上下册,共两卷四册、总字数约250万的这套书。这是两岸学界第一次合作撰写一部中国近代史,引人关注。

    两卷书都不是贯通性的通史叙述,而是由57位学者(包括大陆学者34位,台湾学者21位,香港学者2位)的一篇篇论文汇集而成,很多题目的作者都堪称极一时之选。除了学界一向比较重视的政治史之外,也有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史等方面的专题研究,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展示了1980年代以来两岸近代史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同时既呈现了两岸间的学术共识,也保留了各自表述的差异,颇具看点。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海鹏认为,《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虽然回避了一些敏感问题,但整套书还是很有看头,书中的文章“理性,冷静,不带情绪,学术性很高”。在两岸关系“温度”骤降的当下,两岸学界携手凝聚共识的努力值得点赞。
    6.《另一个世界:中国记忆1961-1962》,[瑞典]林西莉著,李之义译,中华书局2016年9月第一版,76.00元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瑞典女子林西莉在北京大学留学,此后她曾多次到访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堪称痴迷,并有相当独到的研究。她并于今年获颁中国政府奖项“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另一个世界》是她继《汉字王国》《古琴》之后在中国出版的第三本书,书中包含她1961—1962年在中国学习、生活的见闻和感触,她当年的日记和书信,还有拍的照片,成为连缀甚至重返半世纪前中国的重要线索。

    六十年代初,相机在中国并不普及,林西莉源自西方并逐渐入乡随俗的视角下的文字和图像承载了她的校园生活和北大之外中国社会、百姓的日常。书中写到她初到中国时在生活细节、物质供应特别是思想文化上的不适应,提供了当时海外看中国以及中外民间交流方面的状况的缩影。而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艺术,山川风物、人文胜迹,则令这位西方学生眼界大开,她学习古琴演奏和钻研汉字堂奥,这种兴趣和认同陪伴她至今。她拍下的这些老照片和书中的文字讲述,对她来说当然是“另一个世界”,可也是今天的很多中国读者会觉得有些陌生的世界。她的观察并未预设有色眼镜,直视当时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姿态相对客观,表达很有分寸感,而国人读来不免感慨丛生。
    7.《什么是科学》,吴国盛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49.80元

    什么是科学?国人但凡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都可能觉得这不算一个问题,科学就是我们从小开始学的那些东西嘛。但黑格尔说得好,熟知非真知,读吴国盛教授的这本书,我们会发现问题绝不是那么简单。书中认为:科学的源头在古希腊,科学精神源于古希腊“自由”的人性理想;中世纪大学和经院哲学分别为现代科学的诞生做了制度和思想上的准备,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希腊古典科学是所谓“求真的科学”,而现代科学是所谓“求力的科学”,这种“求力”导致人类对自然持控制、征服、利用之态度,当代环境、生态问题的出现不能说与此无关;中国古代既没有希腊意义上的理性科学传统,更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数理实验科学传统,我们以前所说的“中国古代科学”包括天算农医甚至数学都是博物学性质的,应以博物学眼光重写中国科学史……很多观点对一般读者都会很有冲击,在学界恐怕也大有争议。——本书的好处或许正在于此,它将刺激人们思考什么是科学、中国当代科学的发展为何不尽如人意、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科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等等问题。出版以来,本书受到学界(特别是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界)广泛关注,但科学对现代社会是如此重要,我们希望对本书的阅读和讨论并不局限于象牙塔内,而是能够扩及科学家和科技管理工作者,乃至一般公众。
    8.《望春风》,格非著,译林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48.00元

    这是作家格非获得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长篇。作品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和口吻,回忆、讲述了江南儒里赵村大半世纪的人世沧桑和家园变迁,一个一个人物从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走出来,上演他们各自的悲喜剧。随着情节的进展,这些人物的命运或平行或交叉,最终成为一幅寄托着作者的故土情怀和时代叹惋的群像画卷。有些人物的故事在旁观者看来或许颇多偶然,但更多的命运遭际,特别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秩序和伦理结构的变化,似是大时代洪流冲击下的必然。这也是这部作品文字背后隐隐流露的最为触动人心之处。

    和格非的前作“江南三部曲”相比,《望春风》的乡土气息更加浓厚,人物数量也更多。如何主次分明又不突兀,怎么让叙事从容,这对作家的技巧是个考验。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作品,氛围沉郁、舒缓,节奏张弛有度。天赋、人生阅历、对小说技巧的追求,这些,作家格非都具备,《望春风》是个明证,显示他正在创作力旺盛、状态成熟的阶段。而他始于先锋文学的创作生涯,到如今学院派身份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学术性研究,未必具体呈现在这部新作中,但想必有着潜移默化的关联。这依然是格非个人气质鲜明的作品,写乡村却文人气息萦绕其间。作家本人已然远离乡土,把《望春风》的写作视为格非的一次“文学还乡”也未尝不可。
    9.《英国通史》,钱乘旦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660.00元

    著名英国史学者钱乘旦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历时多年完成的这部《英国通史》,内容包括自远古至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的历史,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多卷本的英国通史,代表了中国学者英国史研究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写作者充分地、有选择性地吸收中外英国史研究的既有成果,在史料运用、研究方法以及史观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上的前沿水平。同时,这部书绝非简单地重复英国人对自己国家历史的看法,而是体现了中国人对英国历史的看法,很多问题意识也来自于我们自身。全书以政治史为主轴,也重视经济、文化等方面,新社会史、生活史等史学潮流的影响清晰可辨。

    英国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国家:英国开创的民主制度垂范众多国家,英国最早实现了工业化,可以说,是英国率先推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英国的哲学(如经验主义)、文学(如莎士比亚)、科学(如牛顿)也深深地影响了现代世界。但开创诸多第一的英国,其民族特性却是稳重而非激进,在其历史上,对立的力量始终存在,而双方斗争的结果却往往是妥协,这种善于妥协的政治文化,这种和平渐进的发展道路,是值得其他民族借鉴的。对这样一个国家,仅了解它的今天远远不够,它是怎样一路走来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
    10.《走进共和:日记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1911-1912)》,桑兵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56.00元

    史家优势在于,尘埃落定之后,能对过往进行深入的重建与分析。不过,优势往往也很容易成为劣势,“后见之明”往往导致史学家“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陈寅恪语),如何规避这种状况,是历史学界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有鉴于此,本书发掘了大量第一手的近代私人日记,从整体史与个人史的互动着眼,不是倒着讲,而是顺着讲;不是隔着讲,而是贴着讲,对当年诸色人等如何经历共和风潮,如何面对辛亥革命,如何规划王纲解纽之后的人生长途,都给了细密而有趣的解读,澄清了以往不少似是而非的结论。

    著者有志于从日记的视角,发掘近代中国重大历史转变时期的深层记忆,此书也是其“大转折时代四部曲”之一,后续各卷《北伐与易帜》《沦陷与重光》《解放》尚在写作之中。本书的垂范,无疑给历史学家如何以新手法与新材料重塑国人历史记忆,留下了无尽的启迪,其余各卷也相当值得期待。著者在中国近代史领域耕耘数十年,此前研究,往往竭泽而渔,推陈出新,各有新境,早已结成累累硕果。写作此书时著者已年近六旬,还愿意进行如此大胆的尝试,颇有一点“衰年变法”的味道,其学术旨趣与文化自觉让人不由得叹为观止。              (徐无鬼)

        这里是由本报编辑部评选的年度十佳图书。选书的范围: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在内地首次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评选着重考量如下因素:人文性,思想性,独创性,品质,趣味。学界和读者口碑亦曾参考。点评文字除有署名者为特别约请的专家撰写外,其余均由本报编辑部撰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