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远在美国普列汉沙州莱溪居的翁同龢后人翁万戈先生,将他珍藏数十年的翁同龢日记手稿和翁同龢任职期间保存的一批珍贵档案、文献资料无偿捐赠给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对翁万戈先生的慷慨壮举大为感动,亲自派出有关领导及专家前往美国接受了这批捐赠。与此相应,上海远东出版社在徐忠良社长的主持下,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将翁同龢日记手稿进行了影印,并于今年11月正式出版。
《翁同龢日记》既是翁同龢个人历史的留存,更是近代中国变迁的缩影,可谓价值连城。翁同龢日记始记于咸丰八年,止于光绪三十年,时间几乎长达近半个世纪。诚然,在这半个世纪里,也有其他大臣记有日记,如《李棠阶(文园)日记》、《王文韶日记》、廖寿恒《抑郁斋日记》、曾纪泽日记,孙宝暄的《忘山庐日记》等众多日记,但由于他们任职范围有限,或局限于部务,或偏于经办某些事件,对于研究晚清政治史而言,其价值难望《翁同龢日记》之项背。至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日记,所记内容多关地方政要,少及中央,我们如欲了解清朝高层政治运作,所得就很有限。《赵烈文日记》、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也是晚清著名日记,但所记内容多属他们作幕僚(赵烈文曾是曾国藩幕僚),或任某部部吏(李慈铭任职户部郎中)时的所见所闻。翁同龢是咸丰状元,历官多部,身兼要职,位列枢垣,权参机要,地位显赫,参与决策和办理的大小事务不知凡几,与他交往的官员,上至满蒙王公贵族、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日记中与翁同龢来往的官员约有1300多人。来访的地方文武官员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赠送的土特产、书画,器物银两的馈赠退留,日记均作了如实记录;对来访者的身世、字、号、功名、特长,以及交谈所留印象,彼此议及的有关官员操守、行政优劣,他本人对之评价等,也一一记录在内。这些都是很珍贵的记述。
《翁同龢日记》史料价值极高。咸、同、光三朝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如中俄伊犁交涉、中日琉球问题交涉、中日朝鲜问题交涉、中法战争、洋务运动、海军建设、中日长崎事件、光绪大婚典礼、郑州黄河决口、中日甲午战争和战后赔款的筹借支付交涉、中德胶州湾租借交涉、中俄旅大租借交涉、中俄密约的签订、慈禧六旬万寿庆典活动、盛宣怀的银行、铁路活动、新军编练、戊戌变法、戊戌政变、废立事件、义和团运动、及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等,均有记载和涉及。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日记中记载了大量外间鲜为人知的史实,如:1858年(咸丰八年)“戊午科场案”涉及的官员和案件的审理,柏葰处死后情况;户部“五宇号案”的发生和平反;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巴夏礼的被扣与释放、英军焚抢圆明园的情况、大臣殷兆镛如何冒险入园察看的事,以及咸丰逃往热河的细节、他亲眼目睹英法联军在礼部大堂强迫中国签订“北京条约”的全过程;慈禧和奕訢发动“祺祥政变”的前前后后;肃顺的对俄交涉和被杀;对流放的吏部尚书陈孚恩的记载与同情;慈安、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具体情形;弘德殿书房内倭仁、徐桐、李鸿藻等满汉师傅的矛盾及同治帝典学无成情形;同治帝的生病与去世;1875年(光绪元年),翁同龢奉旨与醇亲王奕譞、荣禄、载龄等勘定同治帝陵惠陵经过;奉旨入值毓庆宫、授读光绪二十多年的情形,从光绪帝的幼年、少年到成婚、亲政,其间除了回乡、生病及主持乡会试入闱不入值外,无日不记;光绪帝读书如何刻苦、好求新知,直至令张德彝等教他学习英语等;慈禧对午门兵丁与太监殴打事件的蛮横处理;李鸿章与美商筹组华美银行一事真相、津通铁路修筑的争论、西苑小铁路的修建;慈禧和奕訢的权力斗争;慈安太后的突然去世、慈禧生病与医治;中法越南问题交涉中,他主张起用在越南的刘永福黑旗军抗击法国侵略与清政府的态度;“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是如何被他发现有疑、力持重审、坚持平反昭雪的,等等。日记几乎逐日记载了甲午战争期间清朝高层运作的全过程,如有人提议开展游击战、组织地营、挖地道、进行持久战、海上“障雾法”、“藤牌避炮法”等等,这些对研究中国近代军事和总结甲午战败极具启示价值。
由于翁同龢阅历广,读书多,他的日记还可称得上是一部中国晚清社会的小百科全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乃至每天天气,地震、星象、病疾流行、看病的医案药方等等,都有记录。更为珍贵的是他在日记之外还写有其他专项日记,如“军机处日记”“洋务小卷”“入闱小记”“甲午日记”“随手记”“刑曹隨记”“户部职官单”“南、北档房纪事”等等。1888(光绪十四年)他担任顺天乡试主考官,“入闱小记”完整地保存了他从接旨入闱、命题判卷、确立录取名单、填写草榜直至参加鹿鸣宴的全过程、保存了他对录取考生试卷的全部批语,对科举史研究很有价值。
翁同龢日记记载了甲午年十月,慈禧太后六旬万寿活动期间,因为战争,他与同僚曾要求停止部分祝寿活动和节约经费,因此引起慈禧的忌恨。慈禧恶狠狠地表示:“今日令吾不欢者,吾将使其终生不欢。”未等战争结束,慈禧就下令裁撤汉书房,隔断翁同龢与光绪帝的联系。1898年10月(光绪二十四年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杀害谭嗣同等“六君子”,推翻新政,将翁同龢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编管,剥夺他的言论和行动自由,这是对翁同龢最大的侮辱。
翁同龢革职后,如同拘囚,在家乡常熟艰难地度过了七年。每日除读经、品帖、写字外,几无事可做。由于当时慈禧训政,形势对他非常不利,担心慈禧随时派人将他处死,于是删削改纂自己的日记,特别是有关戊戌年间举荐康有为一事以及与变法有关的文字。
1904年(光绪三十年),翁同龢在原籍去世。1925年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将他日记以《翁文恭公日记》为名影印出版。影印时,张元济和翁之熹为师讳、为祖讳,又将日记中个别在他们看来“不合时宜”的内容隐去不印,对有关人物如李鸿章、左宗棠、斌椿等的一些评语也不印。当时,前清遗老遗少还在,日记出版后,很快被发现有删改的痕迹,以致于有人怀疑日记的真伪。
这次上海远东出版社按照日记原稿原貌进行了重印,比此前所有出版的翁同龢日记(包括商务印书馆涵芬楼的影印本、台湾赵中孚先生、沈云龙先生主编出版的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陈义杰先生的排印本等所有版本)都要全面、完整。此外,新版影印本釆用彩印,原日记中的圈点、涂改、用笔一如原手稿风貌,如此影印,更便于读者去理解和把握日记所记内容。完全可以说,它是到目前为止最具权威性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