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第3期《少年文艺》首页,我读到刘健屏的文章,并从配发的照片上,看到了《少年文艺》创办人顾宪漠先生等几位前任编辑。我认识的除刘健屏,还有沈飚。那时他们多年轻啊!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种笔会很多。1991年4月,我们云南儿童文学界也举办了一次“滇西笔会”,请来一大群作家、评论家,先是开了沈石溪、辛勤和我的作品研讨会,接着从昆明出发,一路采风,跑到边城芒市去过泼水节。在笔会上,我第一次结识了刘健屏。笔会结束后,我给好友樊发稼写了封长信。2006年,他从旧笔记本中翻到,觉得“信中备述一次笔会的盛况,读来令人神往……”,遂“敲了出来”发给我(原信他收存了)。其中写到乘船畅游洱海,喝“三道茶”时,州歌舞团“辅以白族歌舞助兴。然而最逗人笑的,压过此歌舞演出的是刘健屏与任素芳的‘回娘家’,尹泽华的‘时装表演’等小品,笑死人。”可见健屏活跃之一斑。可惜,他因急事从大理就回南京了。以后我们又多次见面,总讲起那次笔会的趣事。
回想给《少年文艺》投稿,是认识沈飚以后的事。怎么认识反倒忘了。2001年全国书市在昆明举办时的见面,印象较深。我给他的稿子都比较长,他收到照发。《在美丽的大理》这篇,还获得2002年度优秀作品奖。记叙2000年在北京全国儿童文学会议期间,请与会者为台湾作家桂文亚签名的《签名记》发表并被《中国儿童文学》(即《儿童文学选刊》)选载后,方卫平称之为儿文界“奔走相告”,成一时之热。我在给沈飚的信上说,我们彼此“从稿子、从信件,从彼此的声音里互相了解”。我们还相约由他驾车去西藏旅行,惜乎未能成行。2010年12月,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在南京颁奖,我见到了沈飚,以及一直编发我稿件的赵菱等朋友们。他们对我的关照一直温暖着我。
最近几年,我的写作几近枯萎,新作不多,没有自己觉得可以拿得出手的稿子给《少年文艺》,很是焦虑。我在给赵菱的信中,诉说了我的苦恼,深深感到许多曾经新鲜活跃的字、词,纷纷从我记忆的仓库里逃跑了。我感觉我正在失去语言,失去文字。我读书过目而忘,听别人讲话,左耳进右耳出,等等。赵菱总来信安慰我,给我以鼓励和期待。我给她回信说,“谢谢你,赵菱。也许你的信,能唤起我握笔的勇气。我本来已经泄气了,痛苦地泄气了。我已经不敢面对关心我的朋友,包括你和沈飚兄。”
正是有这些纯洁友情的温暖和鼓励,去年秋天,我去独龙江跑了一转,虽然脚被石头打伤,倒让我坐下来,敲打键盘,陆续有了些文字,并挑出《守秋》一篇,向创刊40周年的《少年文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