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宇的诗集《天风》,收有《白求恩的手术刀》,这是一首长诗,写于1979年,以白求恩的手术刀为意象,反思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腐败问题。时隔37年,重读这首长诗,被诗人浓重的忧患意识和犀利的眼光所折服,与其说诗人思考的是那段令人心痛的历史,毋宁说是对中国现实的分析与展望。
艺术作品能否超越历史,在于艺术家是不是敢于思考,是不是能够思考,是不是有勇气触及社会敏感问题,或者说是不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白求恩的手术刀》的结尾,有旭宇的毛笔手迹:艺术是一种历史存在,艺术形式的推陈出新也是一个过程。读罢旭宇的这首长诗,再看这段疏朗的手迹,我突然明白了,诗歌是人类的历史存在,诗歌也是旭宇的历史存在。37年前的旧作,并没有让人觉得陈旧,相反,冷静的观察与正义的阐扬,还有对祖国的热爱,让他的诘问有了艺术的分量——啊,有的刀原本就是铜铁,镀了层镍在人前闪耀。它当然经不起柔情相磨,酒杯浸泡,看,生了层毒绿,还自诩颜色独俏。人民怎不发问:这样的刀又有何用?它只会为灾难开一条通道。承认吧:我们的伤势确实太重,人民已给祖国填写了病历表,我们的党在上面也签了字,新时期的手术桌也已摆好。大胆切割吧,手术刀!让一切邪恶在你面前发抖,未来将走下病床和你拥抱······
有些沉重,有些感伤,但,归根结底还是希望。关于诗歌,我想起鲁迅关于陶渊明的论述——“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的确,我们的诗歌越来越靠近自己的内心了,在小情小景和一己踌躇中“飘飘然”。当然没有错误,人生需要“一觞一咏”,自得其乐。只是我们不能阻挡更多的人在小情小景中陶醉,也不能默允只有一个人的陶醉,那样,就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
旭宇是40后诗人,那个年龄段的诗人有着非同一般的社会责任,或者说不同版本的社会责任也在要求和限制诗人的思考与写作。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旭宇的《白求恩的手术刀》构思和写作的时候,第四届文代会刚刚落幕。这届会议号召作家、诗人为人民服务,希望作家、诗人的思考与写作,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青年诗人,旭宇没有漠视时代的呼唤,他以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以自己的生命感觉,也以诗人的胆量,发去振聋发聩的怒吼——这里有封建的古老传染病,也有现代社会新发作的肺痨······啊,同志,你需要治疗,需要手术啊,白求恩这不锈的钢刀,可为你铺条新生的大路,莫以为手指伤点没什么,也许死亡就在那伤口里,朝你露出一丝狞笑。
“猛志固常在”,这是中国诗人的传统。旭宇接续着这种传统,他有着强烈的社会关切,他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参与着社会发展,以自己的使命感,痛斥社会生活中的恶行。也许是为了直抒胸臆,他以白描语言,塑造着“白求恩手术刀”的形象,明晰而直观。这时候的白求恩手术刀,已经不是一把具象的医疗工具,而是正义、公平的象征,是政治哲学与民主法制的隐喻。“白求恩的手术刀”是在抗敌救亡的历史语境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那道寒光和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的形象,一同集聚在我们的心灵深处,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顽强的抗争精神。“白求恩的手术刀”,是我们救亡图存的生命保证,是我们不怕牺牲的精神支柱。因此,白求恩和白求恩的手术刀,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力量,一直是伴随着我们走到今天。
旭宇的《白求恩的手术刀》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周年之际写完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我们看到一只温暖的巨手,把所有心灵的门窗叩响,向人们述说着你闪光的名字,并以春天的名义,向冰雪久封的心灵问好。
201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八届六中全会,习近平在会议上指出: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显然,白求恩的手术刀有了新的任务,显然,旭宇的这首长诗以其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穿越了37年的时间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