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与发展,使我国快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改变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命运,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的格局和未来,从而被世人称为“中国奇迹”。以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为背景,以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为线索,以解读中国奇迹之“谜”为己任,我们编写了这部《现代经济学大典》(以下简称《大典》)。
《大典》的定位是对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成功实践做出理论总结和概念提炼;特色是突出反映中国改革与发展30多年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目的是把中国经济学推向世界,让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以中国话语为世界所知、所享。
总结30多年来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创新最多、发展最快、成果最丰富的时期。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提出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问题和需求,而经济学的每一个理论创新又进一步推动中国改革与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化。根植于中国广袤大地上的经济学创新,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因而《大典》在词条选择上力求体现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境界,在阐述上力求继承与发展的结合;二是对中国改革与发展实践经验提炼和总结的理论成果,因而《大典》在词条选择上力求充分彰显中国特色,在阐述上力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三是借鉴吸收国外经济学的科学成果,因而《大典》在词条选择上力求反映经济学的一般概念和规律,在阐述上力求中国化与国际化的统一。
《大典》的宗旨是展示当代中国经济学研究进展和理论创新。记录和总结中国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重点不在“引进来”,而在“走出去”,因此,《大典》没有安排专门的西方经济学专题。这种安排的客观依据是,中国改革与发展,不是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取得成功的。当然,不排除在相关学科中充分吸收国外经济学的范畴。《大典》展示的中国经济学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经济制度、发展道路是中国经济成功之源。基于这种考虑,《大典》在词条的选择阐述上,力图在反映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辉煌历程和经济学领域的丰硕成果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
中国改革与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在发展,经济理论也随之不断创新。《大典》的编纂在2010年起步,编纂期间,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把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推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典》的编纂不仅总结过去经济学的创新,还要跟踪中国改革与发展新阶段的新特点,特别是要反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新精神、新理论。为此,《大典》不仅通过增加新词条的方式,而且还在已有的词条中融入了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的经济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这就保证了《大典》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反映当前中国经济学各领域研究的最前沿的学术水平。
现在已经出版的各类经济学辞典有很多,《大典》的出版不只是新增加一本经济学辞典,而是要有特色。《大典》之所以要取名为大典,就是要体现大典的含义:一是“典籍”。《大典》囊括了经济学各个学科,涉及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门类的14个学科或领域,涵盖了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各重要领域。当然,限于篇幅,所选的词条不可能求全,一些常识性的、内容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词条没有选入。同时,为避免重复,不同学科或领域交叉共有的词条只在一处出现。二是“成书”。《大典》对各个词条不是一般的名词解释,而是要突出“论”。尤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概念,以及反映经济学创新的概念作为学术论文来写。系统介绍其创新发展的来龙去脉,按照理论渊源、演变及评论逐步展开。以历史和发展的视角对已有经济思想和理论进行深入挖掘和论述。每个词条后面都提供参考和延伸阅读的书目。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典》是现代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三是“工具”。《大典》的写作努力做到专业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理论性与知识性相结合,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学术研究需要,又能满足社会大众普及经济学知识的需要。
《大典》的编委会成员都是伴随着中国改革与发展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经济学家。改革开放开始时他们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经济学者,他们亲身参与了中国改革与发展各个阶段的经济研究,对中国改革与发展和经济学创新有着切身感受和感悟。成立《大典》编委会时,他们都是处于经济学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各个领域学科带头人,其中许多人分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部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出版社聘请他们直接主持并亲自撰写相关词条,目的是要使《大典》更具权威性,打造一部影响力大、综合水平高的传世之作。
(本文为《现代经济学大典》出版说明,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