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卫东这里,关键词成了切入当代文学现象的理论入口。全书围绕“底层文学”“知识分子写作”“群体心理学”“地域书写”“女性文学”“身体写作”等当代文学的重要命题展开思考。
长期以来,刘卫东教授一直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研究,且成果颇丰,新书《若现若隐的关键词》是他近年来文学批评文章的集结。或者说,此书的出版意味着作者对自己近年的文学批评做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本书选取了“关键词”作为它的研究视角进行切入。正如作者所说:“从集子中,看出自己的兴奋点,是对自己省察的很好途径。检查自己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哪些问题和作品作家来讨论,也是很有意思的。我发现了自己在题材上的几个关键词。于是把集子题目定为《若现若隐的关键词》。”
事实上,这种“关键词”的研究思路来自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的启示。在威廉斯看来,词汇或者说关键词的背后其实充满了丰富的所指,而他感兴趣的正是揭示关键词所掩盖的社会真相。在刘卫东这里,关键词成了切入当代文学现象的理论入口。全书围绕“底层文学”“知识分子写作”“群体心理学”“地域书写”“女性文学”“身体写作”等当代文学的重要命题展开思考。在对这些关键词的解读中,刘卫东没有从主观上对它们做出价值判断,而是试图梳理这些命题在当代文学史中的演变过程。比如,在全书的开篇《底层文学论》中,刘卫东对“底层文学”的概念做出辨析:“底层”一词最早来自葛兰西,后被高尔基率先在文学中使用。中国理论界对“底层”的使用则出现在新世纪,文学界较早关于底层的有影响的作品则是2004年曹征路的小说《哪儿》。至此,作者才有条不紊地展开对“底层文学”概念的剖析,进而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与判断。
除了对概念本身的澄清和还原,作者还向其纵深处挖掘,去寻找关键词背后隐含的文化意义和政治功能。在《“女性文学”:繁荣背后的危机》中,刘卫东借助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当下的女性写作,因为女性文学的存在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女权主义者西克苏认为,女性要想“写自己”,就必须通过“写身体”来实现。但吊诡的是,女作家通过写身体获得女性表达的权力,引来的却是看客对女性身体的兴趣,至于真正需要提升的女性的地位,则根本没有改变。不妨说,这种“关键词式”的批评方法不仅把研究问题提升到了美学的高度,它对概念谱系的厘清,更是极大开阔了文学批评和研究的视野。
与此同时,《若现若隐的关键词》在考察若干理论关键词的同时,也指出某些命题在叙事上的断裂。例如,在《论新世纪长篇小说中“大学叙事”的不足与缺失》中,刘卫东指出“大学叙事”把权力文化“当作了一个默认的背景和故事的逻辑起点”,却没有更深一步的思考大学体制与权力文化相媾和的真正原因,这就导致此类题材的小说“沦为纯粹的大学丑态展览”,从而失去了从根本上反思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文坛“某某后”表述质疑》中,刘卫东不无担忧地指出当下文坛过分强调作家间的“代际差异”所导致的后果:“我感到担心的,是过分强调‘代际差异’后出现的画地为牢、资源垄断现象。”“‘代际差异’对于文学来说,影响微乎其微:作家只分好的作家和不好的作家,不分某某后作家。”这些都不难看出作者对当下文坛“热”现象的“冷”思考,而这些思考往往凝聚着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