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杜牧《秋夕》新解

    毛乐耕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10月19日   14 版)

        杜牧的七绝《秋夕》,是一首在解读上有点疑问的诗,许多唐诗选本都不选它,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对它的评价也不高。但古人编的两本著名的教材性诗歌选本,《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都选了它。在当代,这首诗仍常常被选家们编选给中小学生赏读,如叶嘉莹先生编选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中信出版社2015年9月版)中就有此诗。因此对它的理解,确实有必要再作些推敲。

     

        对于这首诗的分析,压倒性的意见说它是“宫怨”诗,在我看到的相关的书籍中,这一类说法很多,这里选两例作个代表:

     

        一、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云:“此诗大意是在写宫中秋怨。”

     

        二、《唐诗鉴赏辞典》袁行霈的赏析文章云:“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秋夕》是表现“宫怨”,这种说法很流行,但老诗人臧克家首先对此提出质疑,他写了一篇《一字之差境界全非——重读杜牧的〈秋夕〉》,先是发表在《文史知识》杂志上,后来又收入他的《佳作不厌百回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一书中。

     

        臧克家认为,这首诗既非写“宫怨”,也非写“闺怨”,而是写一个十二三岁少女的秋夜闲情。这是臧先生对《秋夕》立意的全新认识。

     

        臧克家的新解得到了施蛰存先生的响应。施蛰存在他的《唐诗百话·秋夕》(以下施蛰存的话均见此文)中说:“臧克家同志对这首诗的鉴定,我完全同意。它的确不是‘宫怨’,也不是‘闺怨’,而只是写一个天真少女的秋夜闲情。”

     

        少女和宫女,这是生活状态完全不同的两类女性,她们的心情、心理活动也必然是完全不同的。关于《秋夕》的这两种解读意见,差异很大,不可调和。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认为,问题首先是出在作品的文本上。用施蛰存的话来说,“杜牧这首诗,就有三个字,各本不同。‘银烛’或作‘红烛’,‘卧看’或作‘坐看’,再加上‘天阶’和‘天街’。”这其中,从根本上影响到诗意解读的,则是“天阶”“天街”和另一个词——“瑶阶”。

     

        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在下面列出两种文本,以供比较对照:

     

        一、现时比较流行并通常被解读为“宫怨”诗的文本: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二、施蛰存认定的可以作为新解依据的文本: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瑶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两种文本,最关键的地方是第三句的前两个字,也就是诗中主人公所处的地点。她是在“天阶”呢、在“天街”呢还是在“瑶阶”?

     

        如果是“天阶”,那么就是皇宫中的台阶;如果是“天街”,那么就是皇宫前的大街;如果是“瑶阶”,那就不一定是皇宫中的台阶,而可以是任何一个庭院中的台阶了(后文还将详细申说)。

     

        施蛰存是认定后一种文本的。他说:“臧克家同志查过两部《樊川文集》,发现原本都是‘瑶阶’而不是‘天阶’(乐耕按:更不是‘天街’),为什么不恍然大悟,肯定这是作者的原始文本,有利于对此诗的解释?”

     

        事情确实是这样。如果依据第一种文本,只能将诗放到皇宫中的环境去理解,认定主人公是宫女,从而往宫怨诗的角度去分析,尽管这样的分析解读与诗中的描写有明显的抵牾之处,但分析者似乎也只好不予顾及了。可如果依据第二种文本来分析,将诗放到一个富裕人家的庭院中去体味,那么新的理解就可以顺理成章,旧说中的矛盾之处也能迎刃而解。

     

        在解读全诗之前,我们不妨先将“瑶阶”和“七夕”作一些辨析。

     

        “瑶”的主要义项有二:一是美玉,玉石,可以引申为美好的事物。如对别人的来信可以称为瑶札,美酒可以称为瑶浆。二是与神仙世界有关,如李商隐诗中有“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瑶池》)曹唐诗中有“玉沙瑶草连碧溪,流水桃花满涧香。”(《大游仙诗·仙子洞中有怀刘阮》)《秋夕》中的“瑶阶”,应该用第一个义项来解释,就是玉石砌成的台阶,任何一个富裕人家庭院中的台阶,都可以称为“瑶阶”,它并不一定与皇宫有关。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就把此诗的分析从宫廷和宫女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了。

     

        “七夕”则是一个民俗的纪念日,它的时间是在农历七月初七。按照节气,七夕虽然是在立秋以后,但距离立秋的日子很近。例如今年(2016)的立秋日是公历8月7日,农历七月初五;七夕则是在公历8月9日,农历自然仍是七月初七。这个时候的秋天,还不是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还应是处在夏暑的气候之中,人们还需要用扇子,古时候没有空调,还需要在庭院中乘凉。

     

        从民俗活动这一角度看,南北朝时的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载:“七月七夜人皆看织女(星)。”该书还引周处《风土记》中的民俗云:“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按:即牵牛)织女。”在古代的民俗活动中,人们对七夕还很重视,把它作为一个节日来看待,所以在夜晚看牵牛织女星应是一个很普遍很自然的现象。

     

        扫清了这两个障碍,我们就可以重新来解读《秋夕》了。

     

        “银烛秋光冷画屏”,在一户富裕人家的家中,室内点亮着蜡烛,烛光照在镶嵌着画幅的屏风上,因为只有主人公一个人,所以感觉上显得很冷清。这是写环境和人的感受。

     

        “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时候,闲得无聊的女子忽然发现了一只飞动着的萤火虫,于是就拿着她的纨扇去追赶扑打。这是写人的动作,如果是一个成年女子,可以看作她仍然怀有一颗童心,在孤独中找到一点乐趣;如果是一个少女,那无疑是她青春活力的显现。后一种理解,或许就是臧克家先生把主人公定为十二三岁少女的依据,但我认为这样是定得太死,局限性太大,不如将女主人公的年龄定得宽松一些好。

     

        “瑶阶夜色凉如水”,主人公又来到室外乘凉,夜渐渐地深了,皎洁的月光照在台阶上显得像水一般的清凉。这是写室外的环境和气温,此时此地很适合乘凉。

     

        “卧看牵牛织女星”,在夏暑的气候中,人们会在庭院中安设躺椅、凉床之类,供乘凉之用,主人公躺在上面望着夜幕中的星空,观察着七夕之夜出现的牵牛织女星。和人们把七夕当节日过相比,一人独处自然显得相当孤独。这是完成了对主人公的形象描写,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供读者欣赏体味。

     

        综合以上分析,我觉得,《秋夕》是写一位年轻女子或少女在安静冷清的秋夕之夜的独处生活。如果是已婚女子,则是含蓄地表现了她对丈夫的思念,有一点寂寞,有一点惆怅,但还不能从中看出有多少“秋怨”和“凄凉”;如果是青春少女,则显示了她在孤独生活中对爱情的一点朦胧的憧憬。

     

        其实,《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退士对此也看出过一点端倪,他对此诗的评语是:“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的人物画,只‘卧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活。”他只说是一幅“人物画”,并没有说人物就是宫女;他说有“情思”,但也没有说是“怨思”,更没说是“宫怨”。他说得很留有余地,而我觉得他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