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9月28日 星期三

    评论家称《北鸢》代表当下对民国文化的想象高度

    本报记者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9月28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舒晋瑜)9月22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当当网、北京阅读季、腾讯文化联合主办的“此情可待成追忆——葛亮《北鸢》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作家葛亮与学者止庵、编剧史航就小说中的“民国书写”展开深入对谈,作家蒋方舟担任嘉宾主持。

     

        《北鸢》是葛亮书写近代历史、家国兴衰的“南北书”之“北篇”,历时七年,是继上一部《朱雀》之后的最新长篇小说。作品起笔于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收束于上世纪中叶,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衬托出波诡云谲的民国历史。作品以家族故事为引,写军阀、名人、知识分子、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令读者感受到无常时代下“常情”的分量。小说中,文笙在短短二十年间经历了人生的大起伏,甚而历练战火,直面生死。待伤痛过去,最令他难忘的还是与仁桢坐在城头上放风筝的少年记忆。人物在小说中的处理,体现了葛亮的独特历史观念。

     

        在《北鸢》中,葛亮工笔勾勒了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等上百位民国经典人物,内容涉猎大至政经地理、城郭样貌,精至烹调、书画、服饰、曲艺,包罗万象,不啻为一幅“民国清明上河图”。这样细致入微的描绘来源于葛亮的翔实考察与案头之功。在七年的写作时间里,葛亮做了大量的访谈以及埋首于文献的“格物”工作。

     

        “鸢”即风筝,葛亮全书以“鸢”作喻,犹如命运引线:煊赫未几,直鲁联军淡出历史;华北沦陷,梨园名角命若琴弦,文化菁英风骨激扬。风筝虽随势而动,但在风起云涌、动乱兴衰的民国年代,总有“一线”牵引,不会丧失主心骨。时代浮沉、人世跌宕,不会偏离航线,这就是做人的本分。

     

        因文笔华美清雅、与传统文化薪火相承,以及在现代语境中对民国历史独具韵味的演绎,《北鸢》甫一问世即引来关注。年届九十高龄的著名旅美作家聂华苓女士难掩激赏之情,连称“《北鸢》令我惊艳,许久没读到这么精彩的小说了。葛亮所写的那个时代正是我生活过的,感谢这部作品将我带回我最怀念的岁月”。评论家陈思和在《北鸢》序中称赞这部小说是“当下表现民国文化想象的代表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