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9月28日 星期三

    书评中的“上上品”

    ——读陈蓉霞遗著《是什么引诱了我们》

    刘绪源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9月28日   16 版)
    《是什么引诱了我们》,陈蓉霞著,科学普及出版社2016年5月第一版,39.00元

        《是什么引诱了我们》是一本迟来的书。好多年前,我就在盼着这本书,希望哪个有眼光的出版社能把陈蓉霞这些沉甸甸的好文章编个集子,希望她能高高兴兴签上名递给我,我不止一次地想象着这美妙的场景。现在,书出来了,确实出得很好,洁白高雅的封面蓉霞也一定会喜欢,但她已不可能签名送我了,她已在两年前过早地离我们而去。

     

        蓉霞是哲学教授,先后任教于华东师大和上海师大。同时,她从小到大都是文学爱好者,又是铁杆影迷,大概是后二者的影响吧,她写得一手好文章,理路清通,饶有余味。当初,我主持《文汇报》读书版时,有编辑拿来她的稿子,我一看就喜欢。稿子排上去后,我很认真地对那位编辑说:“这可不是一般作者,她有自己的思想,又那么能写,将来肯定是个大家。”我让编辑多向她组稿,她果然成了我们报纸的长期作者。但造物主限制了她生命的长度,没能让更多人从容领略她的光彩。

     

        她主修科学哲学,关注人类情感和道德问题,关注进化论,关注脑科学,由道德研究又推延至宗教问题,思考和涉猎的面非常广。她最喜欢的哲学家是休谟,还有介于哲学与科学之间的达尔文。她所关注的课题大多也是我感兴趣的,这使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凡我研究思考的问题几乎都要和她讨论一番,她是很好的倾听者、激励者,也是很固执很顶真的质疑者,这一切对我帮助极大,常能使我模糊的思路很快成型。在她离去后,我遇到需要反复思考的难题,常会想起她,觉得这时如能和她一起探讨辩论,该有多好!可惜这样的机会再也不会有了。

     

        说到书评,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在主要是由书商和出版方在推动它了,真正独立的、有学术追求的书评人已经不多,客观公正而又有眼光的读书类报刊也越来越少。书评以其格调,大致可分四等:下品,围绕一本书说上一堆好听的话,看似句句相关,其实不着边际,文字尽管华丽,读来却无所得。现在一些研讨会上的发言,大体也是这个路数。中品,也是多说好话,但说得略有条理,中间多少有些心得,虽不中,亦不远;有时以复述代评论,以抄书代作文,好在所讲的总还是书中内容,多少能让你知道这书写的是什么。上品,有条理,有心得,有文采,能让没读过书的人知道此书的内容、特点和优劣,正读此书的人也会有一定参考价值。除这三种外,确实还有一种“上上品”,它除了能让没读过书的人知道此书的内容特征等等,还犹如读一篇上好的随笔,能得到与书有关的充实的收获;还能让已读过此书的人发现自己未曾读出的东西,引发深入思考的兴味,这就仿佛以书为基础作了一番深层次的探讨。——蓉霞收在本书的书评,我以为,大多就属这样的“上上品”。

     

        蓉霞文章之好,首先在立意。她的阅读是充满兴趣的阅读,是有自己思考的阅读。她读书很杂,兴之所至,什么书都想翻翻。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更是拼命读书,她玩笑地说:“好书来不及看完就走,那太亏了。”然而一旦要写书评,那必定是书中的思想和她自己的思考有过激烈碰撞,她的确有收获了,才会写。这使我想到老诗人曾卓的《听笛人手记》,那也是书评书话的合集。他写的是感性的诗化的文体,与蓉霞的理性文章不同,但他读作品时必须是其中的人物故事与自己的心理有某种交叉或叠合,他的感情深陷于其中了,才会动笔写。蓉霞也一样,她的文章都须经过思想与书中论述的碰撞,碰撞的前提是有了问题,而这类问题又是没有既成答案的,否则形不成碰撞。所以,到蓉霞要写书评时,一定是思考已经完成。她的文章因此就有新意,决不是人云亦云。

     

        她文章之好的第二点,在于条理清晰,布局周到,引人入胜。这可能和她是“影迷”有点关系,她不写剧本,却希望说理也像电影一样既扣人心弦。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她已把要说的道理想得非常清楚,首先已能说服自己,进而还要能明白晓畅地传达给他人。

     

        第三点是文字雅洁,一清如水。她的文章没有学院腔,没有太多的专业黑话,虽然讲的是理论,却做到了老妪能解,而且读来有味,有美感悄悄隐藏在文字背后。

     

        口说无凭,还是要举点例。本书共收51篇书评,分为三辑,第一辑是“道德·情感·进化”,第二辑是“科学·哲学·宗教”,第三辑为“社会·文化·反思”。这里只说第一辑中的《人何以区别于动物?》——这是关于《我们为什么不说话》(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一书的书评。书作者之一是自闭症患者,她发现动物与自闭症患者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能以自己的体会来想动物所想,还因此被不少饲养场聘为顾问。蓉霞先以自闭症与动物的关系作一开头,新鲜而有趣,又巧妙地介绍了作者和本书的写作特点。

     

        第二段是关键而复杂的理论,这理论如不说清,书中的内容就很难说清。蓉霞不回避这一难点,用浅显的语言和简短的篇幅,作了清晰的概括。大意是:人脑分成三个部分,最古老的部分是爬行动物的大脑,掌管基本生理需求;第二部分为哺乳动物大脑,处理情绪情感;第三部分只有灵长类动物才有,而人类最发达,这是和人的理性相关的部分。

     

        随后就能谈人与动物的异同了:人类拥有大脑的第三部分,所以能将三部分整合起来,于是有了各种复杂的情感和行为。动物情感则单纯得多(这也是人类喜爱养动物的原因)。动物、人类儿童和自闭症患者,缺乏整合能力,更多关注细节,常常“见木不见林”。儿童期多动症也有这一特点,那时孩子的整合能力尚未完善,要他们少动、专心,谈何容易?反过来,成熟的人类也有自己的弱点,就是能思考和关注整体了,但对具体细节的把握能力变弱,“见林不见木”,有时还会犯过度概括的毛病,从而抹杀了具体世界的丰富和多样。这就是理性之害了。这些论述都基于书中的内容,但蓉霞作出了自己的集中、归纳和升华,接着写动物世界的又一特点:群居动物普遍存在等级制。它的好处是减少个体间的打斗,维持稳定秩序。在这一点上,人的行为方式和动物何其相似。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人类也是以蛮力征服天下。所不同者,是人还会说出一大套替天行道的道理来。再往深里挖,也可看到,动物世界是没有民主的,民主是高于兽性的人性内容。民主首先肯定的是人类群体中彼此之间的平等关系,这不是指财富、才智的平等,而是权利、人格的平等。前者不可能平等,因而才有动物群体的等级制;争取后者的平等才是有理性、能整合的人类的专利。至此,作者不仅把书中的精华集聚于一处,并且从中开掘出了非常具体而深刻的思想。这思想极具说服力。文章高潮在此,再后面的两段只能算余论了。

     

        但余论也很重要,因为那是书中非常有趣的内容,作者舍不得不写。其一是动物世界不存在同情弱者一说,它们的等级观念是十分严格的,所以养宠物的主人如特别同情弱者,主人不在时那弱者往往会遭报复。还有,主人和动物间也不能讲平等,如主人过于放低身段,动物就要自以为是地来做你的主人了。其二是,都知道是人驯化了不少动物,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动物也曾驯化过人:人类在十万年前曾和尚未演化为狗的狼共同生存,正是狼将复杂的社会结构和集体行为教给了人类。

     

        从这里大约已能看出,蓉霞的书评是有思想、有新意的,她不仅刻意寻找有新意的读本,而且把这新意消化为自己的东西,并融入她的理解和创见,再娓娓地、体贴地传达给读者。这是难得的有情文章,说理的文章而又有情,这就更为难得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