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9月28日 星期三

    竹枝词之史料价值值得开掘

    ——《清代北京竹枝词》史料新识

    李乔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9月28日   09 版)

        “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读过《红楼梦》的人,特别是研究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这句脍炙人口的诗,也知道这句诗反映出清朝人喜读《红楼梦》的情况。但这两句诗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古典诗词”的“诗”吗?不是的。准确地说,它是竹枝词。其出处,是清朝人得硕亭写的竹枝词《草珠一串》。延安出身的文学家、诗人路工编选的《清代北京竹枝词》(含十余位作者的十三篇作品,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入了这篇《草珠一串》。

     

        自古及今竹枝词的数量不知凡几,但汇编成书的并不多,季羡林曾说:“有关竹枝词的专著或论文数量极少,引以为憾。”关于北京的竹枝词也出版得不多,王灿炽编纂的《北京史地风物书录》仅录有二十余种。路工的这本竹枝词是个优秀选本,史料价值相当高,但似乎学界对这点认识还不够。本文拟谈一下《清代北京竹枝词》的史料价值。

     

        一部清代北京社会风俗史料集

     

        人们熟悉的唐诗宋词,从内容上说可谓包罗万象,似乎宇宙和人世间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入诗。但竹枝词的内容却有自己的侧重。《都门杂咏》的作者杨静亭谓:“竹枝词者,古以纪风俗之转移,表人情之好尚也。”词家唐圭璋说得更具体:宋元以降的竹枝词,“内容则以咏风土为主,无论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皆可抒写”(邱良任《竹枝纪事诗·唐序》)。

     

        竹枝词作者的目光多在社会中下层的凡人俗事,然也兼及军国大事的侧影和波澜。翻览《清代北京竹枝词》,凡人俗事及军国大事会一起跃入眼帘。但从史料学上说,这些竹枝词主要是一种社会风俗史料。若用民俗学的眼光看,它还是上好的民俗学资料。史家瞿兑之谓,竹枝词描写时世风俗,“最为社会史料珍品,独惜散漫未经整理耳”(《北梦录》)。《清代北京竹枝词》是一本整理过的竹枝词,亦即一部清代北京社会风俗史料集。

     

        试举几例。杨静亭《都门杂咏》将所吟社会现象分为若干“门”,有“风俗门”“对联门”“翰墨门”“古迹门”“技艺门”“时尚门”“服用门”“食品门”“市廛门”“词场门”等,每“门”之下包括多首竹枝词,分咏不同的事物,如“市廛门”含“大栅栏”“花儿市”“东西巷”“茶叶店”“灯市”“雀儿市”等多首。这些“微观史”题目的竹枝词,涵盖了社会风俗史的许多方面,是研究这些方面历史的有价值的史料。“大栅栏”一首云:“画楼林立望重重,金碧辉煌瑞气浓。箫管歇余人静后,满街齐响自鸣钟。”可见当年大栅栏商业繁华之盛况。佚名《都门竹枝词》云:“公会筵开白昼间,嗷嘈丝管动欢颜。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可见晚清“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在京城演出《桃花扇》的盛况。《桃花扇》是一出包含浓厚“亡国之痛”情绪和“夷夏之防”思想的戏剧,能在天子脚下大演特演,可知晚清朝廷对防范“夷夏之防”思想已远不如清初时严厉。这既是一条珍贵的清代演剧史料,也是一条满汉关系史和清代政治史的珍贵史料。

     

        帝都史之留影

     

        清代北京是帝都,竹枝词也带有浓厚的帝都色彩,这是外方竹枝词所不具备的。这些竹枝词可谓“帝都史之留影”。

     

        京城在天子脚下,气派恢宏,所谓“无人不有,无物不有,无事不有”。《草珠一串》云:“帝京景物大无边,梦笔生花写不全。时尚土风朝暮改,年年沧海变桑田。”言帝都之气象与帝都之变迁。

     

        北京万方辐辏,有“人海”之称,杨米人《都门竹枝词》云:“晴云旭日拥城闉,对面交言听不真。谁向正阳门上坐,数清来去几多人。”此为典型的京都景象,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即使对面交谈,也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

     

        北京是官宦和各省科考士子汇聚之地,同乡会馆(试馆)云集。《燕台口号一百首》云:“团拜同年兴便增,传单分子乐应承。长安会馆知多少,处处歌筵占绍兴。”同年科举考中的士大夫每逢喜庆团拜之日,便在会馆里大张宴席,观剧庆贺。这种会馆里的官宦风习,为京师所独有。

     

        京官穷,俸禄不敷生活之用,便设法捞钱,此为清代官场一大怪现状。佚名《都门竹枝词》云:“最是长安居不易,京官一例总清贫。算来还是郎曹好,到底多分印结银。”京官总体清贫,但侍郎、郎中一类官员,毕竟还能多分一点“印结银”(给同乡签署担保书获得的收入)。

     

        以上这些吟咏京师独有事物的竹枝词,是典型的“帝都史之留影”。

     

        京味竹枝词有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气息浓厚。史家顾颉刚在《北平歌谣续集序》里说:“北平是旧日的国都,这地方的人民和政治的关系比较密切,感触稍多,所以常用时事编入歌谣,不似他处的不知有国。……如曹吴段张的打仗,如执政府的接活佛,都已编入歌里。”(李素《北平的歌谣》,载梁国健编《故都北京社会相》)顾先生所说的虽是民国时的北平,但清代北京的情况也一样,因为成因相同。

     

        清代北京人,包括士大夫和一般平民,对于宫廷政治、国家政情的知晓,有一种“近水楼台”的便利,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他们对政治时务比较敏感,这种特点反映到竹枝词作者笔下,便是北京竹枝词中有许多吟咏国家政情的篇什。例如,佚名《都门竹枝词》几乎全是写官场,《都门纪变百咏》全是写义和团和庚子国变,《京华百二竹枝词》几乎全是写维新变化。

     

        清代时尚的记录和讥刺

     

        记录和讥刺流行时尚,是竹枝词的一大功能,是竹枝词吟咏风土的一项重要内容。调侃、谐谑和嘲讽,是竹枝词常用的笔调。清代北京竹枝词的这种笔调要比外域的竹枝词浓重。

     

        同是写时尚内容的作者,怀抱的志趣可能不同。有的只是为自娱,有的则怀有移风易俗之志。后者的作品常用嬉笑讥刺笔调,写出来有点像讽刺诗。《都门杂咏》的作者杨静亭、《草珠一串》的作者得硕亭,都属于后者。写吟咏时尚的竹枝词,必须眼光敏锐,善于观察,擅长写这类竹枝词的作者,多少都有一点新闻记者的潜质。

     

        《清代北京竹枝词》收录了很多记录时尚的竹枝词,如《京华百二竹枝词》集中记录了清末维新、“西风东渐”的景况。开篇词云:“大清宣统建元年,事事维新列眼前。闲写竹枝词百二,可能当作采风篇。”明确说这一百二十首竹枝词,是以朝廷的维新措施及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作为采风、吟咏对象的。如咏新军军服:“定章军服精神好,旧式冠裳可弁髦。试看知兵两贝勒,不穿短褂与长袍。”谓新军穿上了西式军服,军威雄壮,掌兵的两位贝勒爷穿上新军服后面貌一新。咏新女性:“或坐洋车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维新后的京城女性,特别是女学生,人身更加自由,服饰趋向淡雅,封建礼教的束缚开始被挣脱。

     

        杨静亭《都门杂咏》专门设置了一个“时尚门”,吟咏京城流行的各种时尚。“眼镜”一首云:“方鞋穿着趁时新,摇摆街头作态频。眼镜戴来装近视,教人知是读书人。”因戴眼镜的多是读书人,读书人受尊敬,所以有人便假装近视眼,也弄来一副眼镜带着。“行医”一首云:“满墙贴报博声名,世代专门写得清。怂恿亲朋送匾额,封条也挂御医生。”墙上贴满宣传自己是名医后代的广告,请亲友当“医托”送匾额,还自夸当过御医,这是当时民间医生的生意经。

     

        慷慨忧愤的响箭

     

        读《清代北京竹枝词》的作品,感到不少作者是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人。社会的不平,腌臜的世相,当道的腐朽,外敌的侵凌,都在他们笔下有所揭露、嘲讽和抨击。

     

        有的竹枝词作者颇具胆量,讥刺之笔直指官府衙门。《草珠一串》云:“衙署如林认弗全,缙绅未载数千员。就中岂乏丝纶选,不尽庸庸费俸钱。”谓衙署太滥,冗员太多,单是《缙绅录》漏载的官员就达数千之众。又谓官员中并非没有人才,但庸碌素餐之辈实在太多。又云:“做阔(原注:京师名学大气派者曰做阔)全凭鸦片烟,何妨作鬼且神仙。闲谈不说《红楼梦》(原注:此书脍炙人口),读尽诗书是枉然。”这是一首学界风气讽刺诗。讽刺京城有些大牌学者摆架子,吸鸦片,虽看着像神仙,实则离鬼不远矣。又似暗讽士人中流行的一种风气——以能侃《红楼梦》为逞才的标志,而正经诗书读得好却不算本事,似有一点“读红别忘读诗书”的劝学味道。

     

        吾庐儒的《京华慷慨竹枝词》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情绪,一首首带刺的竹枝词,像是响箭,刺痛污浊,警醒世人。“外务部”一首云:“犹冀功高曹利用,谁言心似张邦昌。勋名直越史弥远,忠爱何如石敬瑭。”讥讽晚清政府的卖国嘴脸,谓外务部的官僚,貌似想学拒绝割地,促成“澶渊之盟”的曹利用,实则心肠犹如卖国求荣的张邦昌、史弥远和石敬瑭。

     

        清末兴起了不缠足运动,但北京的妇女偏于守旧,放足行动迟缓。兰陵忧患生《京华百二竹枝词》云:“坤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注文云:“以北京首善之区,放足之风,仍未大开。庚子岁以缠足致累,尚在目前,事过辄忘,积习中人,一深至此。”作者忧患意识极强,感叹本是首善之区的北京,庚子国变之后放足风气仍未大开,以致制作精良的新式女鞋卖不出去。词中强调“庚子已过”,是感叹京城妇女明明在事变中因缠足加重了伤亡,而事变过后,却仍是三寸金莲。诗人叹息,忧愤,对卑劣之习深重的国民抱以深深遗憾。

     

        义和团史料一束

     

        《都门纪变百咏》是专门吟咏义和团运动和庚子国变的专题作品。从中可看到许多在正史中难见的历史细节,特别是能看出一般北京居民对义和团的一些感受和看法。作者在每首词后面都加了注文,有助于深入了解史实。

     

        开篇词云:“初起山东号义民,忽延保定忽天津。俄惊辇下纷纷遍,真似神仙会驾云。”注文云:“团民起于山东、直隶接壤之处,延及保定、天津,今年三月间,流入京师,胁从益众,踪迹飘忽,相传有驾云之术。”不须读专门史书,单从这几句简略的诗句和注文中,便可约略了解义和团的起源地、发展路线、迷信状态和朝廷反映。

     

        又词云:“才过杨村半日程,一千精锐泰西兵。赴援无计通前路,陷入重围不放行。”注文云:“西员续调救援使馆之洋兵,由天津入京,行至杨村左近,被团民围住,不能前进,仍回天津。”从天津驰援北京使馆的上千名精锐西兵,被英勇的义和团包围、吓退了,这是义和团的一次大胜利。这次战斗在义和团史料中不乏记载,但记入竹枝词,则易于流传,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又词云:“洋气须教一例除,先烧电线火轮车。琉璃河接长辛店,此是鹏程发轫初。”注文云:“五月一日,拳民……焚拆琉璃河、长辛店一带铁路,并毁电杆。”此为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情况,凡带洋味的东西,都要毁掉,京郊琉璃河、长辛店一带的火车、电线,首先被毁。

     

        又词云:“烧香供水喊连天,白混青皮一气联。吓杀人家小儿女,纷纷罗拜大门前。”注文云:“自五月十六日起,每至夜分,满街喊声大作,令各家烧香供水,其势汹涌,居民大惧。”此言团民命令京城居民为自己提供饮水,并焚香为神拳事业祷祝,但他们说话粗野,呵斥百姓,吓得百姓直下跪,一些地痞流氓也跟着起哄捣乱。这种细致入微的历史记录,在义和团史料中是稀见的,特别是京城百姓对团民行为的反映,更是少见的史料,因而十分珍贵。

     

        人们多知义和团团民中有红灯照,其实还有黑灯照。“军中有女气难扬,天使神兵便不妨。寡妇娇娃齐奋勇,红灯挂后黑灯张。”注文云:“团中有所谓红灯照者,均以十四五岁闺女充之,衣履皆红色,相传能避火炮。黑灯照,则皆青年嫠妇也。”红灯照、黑灯照,皆女性团民,红灯照由未婚女子组成,黑灯照由青年寡妇组成。一般认为,红灯照得名于其手提红灯笼,那么黑灯照便是手提黑灯笼了。黑灯笼不多见,然确有之。

     

        鲜为人知的史实

        好书必须细读,细读《清代北京竹枝词》,可以发现不少鲜为人知的史实。这些珍贵史料,许多掩藏在诗句后面的注解中。若诗、注兼读,所记历史情况可以一目了然。试举《京华百二竹枝词》里的几例。

     

        其一,今日的正阳门外,楼宇新造,马路平阔,惜无树木花草,清末则于大道两旁植杨柳,种马缨花,似成一林荫道。词云:“正阳门外最堪夸,王道平平不少斜。点缀两边好风景,绿杨垂柳马缨花。”注文云:“正阳门外,马路平坦,两旁栽种杨柳、马缨各树,红绿相间,映带鲜新,往来行人,乐而忘倦。”清末正阳门外的这一景象,若非写入此词此注,恐怕早已湮没无闻了。当时市政当局竟有如此绿化之举,难能可贵。

     

        其二,现代交规不许违章停车,清末北京似已有此萌芽。词云:“一平马路真如砥,信步行来趣更奢。眼底耳根两清静,从今不见破骡车。”注文云:“马路既修以后,车辆不得任意停放,从前骡马驴诸车,不得复见,两边车马之声,遂绝于耳矣。”马路一修好,便规定畜力车不许随意停放路边,因之行人走马路更加通畅,噪声之类问题也有了改观。

     

        其三,北京何时开始有公厕?何时开始有清理污秽的环卫车?清末也。词云:“粪盈墙侧土盈街,当日难将两眼开。厕所已修容便溺,摇铃又见秽车来。”注文云:“各街遍修厕所,不准随意便溺。街巷禁止倾倒秽物,备有车辆,装载居民粪土,以摇铃为号,人皆便之。”北京居民古时习惯在墙根儿便溺,在街道上随意倾倒粪土垃圾。清末市政当局在北京普遍修建了公厕,设置了清污的“环卫车”,随意便溺等状况遂有了改善。

     

        其四,谁都知道菜市口是清代京城刑场,戊戌六君子便殉难于此。此刑场是何时废弃的?为何废弃?词云:“当年弃市任观刑,今日行刑场筑成。新旧两般都有意,一教警众一文明。”注文云:“自前明即在菜市刑人,本朝仍之。每遇刑人于市,行者观者,动为塞途。今于斗鸡坑地方建筑刑场一所,门墙室宇,颇为高宏,既益卫生,复合文明之举。”废弃菜市口刑场后,建筑了一座新式刑场,封建性的杀鸡吓猴的“弃市”,进化为相对文明的行刑。这是中国法制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事件。

     

        上述这类鲜为人知的史实,书里还有一些。何以会出现这种珍贵史料被忽略的情况?我想,这与人们对竹枝词的史料价值的估计不足有关,更对这本《清代北京竹枝词》的史料价值的认识和利用不够有关。应当重视瞿兑之所说的竹枝词“最为社会史料珍品”这句话,重视《清代北京竹枝词》的珍贵史料价值的揭橥和利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