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8月31日 星期三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②

    古人的传统人居环境营建智慧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8月31日   19 版)
    “开封府城之图 引自清同治二年(1863年)《开封府志》”

        传统人居环境营建是整体的、延续的过程,古之营城者不仅关注政策的制定,更关注在营城中是否能“以民为本”,并按营建的轻重缓急“次第经营”,与此同时,还建立了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与长久的经营体制,以确保城市长久、持续、良性的发展。其营建政策可从以下方面论述:

     

        其一,古人营城前,先观风问政,对城市周边形势进行整体把握与思考。《重修泌阳县志序》中所述:“观沿革建置,则思区分经画,何以巩固苞桑;观疆域山川,则思扼险提封,何以绸缪未雨;观赋役学校,溟举人物,则思富教兼施,何以使民厚生而正德;观祠庙祥异,风俗物产,则思神人胥格何以使民康乐而安平;观职官宦迹,则思绩着循良,何以无惭尸素;观古迹艺文,则思言垂金石何以不朽芳馨”。可知,营城前需通过“观风”,对城市营建进行整体把握,以思如何区分经画、扼险提封、富教兼施、神人胥格、绩着循良,而后建城。

     

        其二,古人营城,需“因地制宜,随时立政”。邓州邑人赵德在《重修州志序》中论述:“犹夫天有日星、地有河岳、人有眉目、衣有领袖、故一览而可得其气运、形势、精神、纲纪,使有识者因地制宜,随时立政,或借古以镜今,或缘情而制义,皆于是乎取之故”。可见,管理者经营规划时从大局出发,随时立政的重要性。

     

        其三,营城中以“不以无益改作,劳民动众有损”为原则。明代河南邓州人方九功在《修学记》中论述:“守属余记其事,余曰:鲁人为长府,闵子讥焉,孔子善其言,岂不以无益改作,劳民动众有损也。至于学校者,教化之首务,有司之先图,即劳民动众,事在不可已,矧人自乐事劝工益而无损可已,不可已乎在百姓,非有刑驱势迫之威,而不日之功成为上者,非有烦民动众之迹,而教化之务兴。是役也,讵一方之仅见,亦寓内之罕觏者哉?夫百姓感于教化之端,慕义而兴”。从上可以看出,古之营城者以“不以无益改作,劳民动众有损”为原则,“以民为本,教化为重”来推行政令。

     

        其四,营城中需“经画先后,酌量缓急”。河南舞阳城在明代隆庆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活动,其县令李源洁在《重修建置碑记》中对其营建活动进行了论述,并划分出城市的十大功能及修建顺序如下:“肃县治、毖祀典、慎库藏、谨积贮、葺补舍、新公署、固城守、兴学校、恤孤穷、讲武事”,“或创建,或重修,或改置,或补葺,经画先后,酌量缓急”。可见在古代城市营造中,按照轻重缓急而渐次营建。

     

        其五,古人营城常常“渐次修复”,少有“一蹴而就”之营城记载。通许县城之营建与修复,据清乾隆《通许县志·城池》所载:“许虽蕞尔,地高堞深,隍未尝无金汤之固,而且建公署以诘奸,崇报功则有祠庙,而寺观亦昭胜迹,聚民居则有街巷,而坊表、村镇、桥梁以次建立,岂非因天乘地,而为肇造之良法欤?兴朝定鼎以来,吏兹土者,渐次修复,今已成美备之观”。由此便知,邑人认为建“公署”以“诘奸”,建“祠庙”以“崇报功”,并“渐次修复”,此乃通许县“肇造”之“良法”。《通许县志·城池》中又有记载:“葺城垣、修学校、浚沟渠,次第经营,民不扰而事咸集,近又勒成此书,垂诸不朽,非所谓靖共夙夜者耶,致广大而尽精微”。此亦可见,邑人“次第经营”的营城理念,而以此观念营城,则可使城“致广大而尽精微”。

     

        其六,注重区域协调,分工协作。河南项县地处洼地,西北、东南均有高地河流,因此常有水灾隐患。其旁之蔡县,虽与项县二县一水相连,却冲突频发。蔡民位居上游,常开辟河道,导致下游水患更甚,而项民亦迭控不休。后有项县县令高钊中,“浑上下游而一视之,欲使河势一律深通,计段之长短,使附河之民一样出力,一例输财,一齐兴工”。可见,项县县令能不拘泥于行政区划而“一齐兴工”,使附河而居之民共同治理了水患。

     

        其七,营城时“勤者奖之,惰者督之”,设立了赏罚分明的管理体系。清乾隆《邓州志·水利卷》记载:“至于规画经营,不避怨劳,勤者奖之,惰者督之,亦非良有司所难也,惟是恳辟既久,故道无存,下为世业,上有成额,一旦乱其经界,毁其田庐,夺小民之恒产,亏朝廷之正赋,劳民动众,丛怨招尤,则非一有司之所能专矣。”说明水利建设需要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和长久的经营,更需制定良好的政策,并发挥营造者的表率作用。

     

        河南省古代城市人居环境,是古人在长期的探索与经营中逐渐完善成熟的。其人居格局的营造不仅是空间形态的组织,更自觉地吸纳地方集体生活经验,彰显地区人文理想。古人通过城市人文环境的建设与物质空间的营造,建立起一套文化理想的价值标准,将人文的理想深藏在物质秩序之中,使人行走其间,自受感化而涤荡于心,心灵由此而化,境界自此而生。唯有这样的城市营造,才有可能承载、孕育、创造和融入地方文化,并传之久远。如若城市整体格局的营造缺乏人文意义的追求和生活经验的凝聚,整个城市就会失去秩序的根本,城市的生命也就无从谈起。

     

        (本文节选自科学出版社《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河南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