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8月17日 星期三

    国内首部跨界博物学著作《花与树的人文之旅》出版

    本报记者陈菁霞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8月17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陈菁霞)“梧桐”和“法国梧桐”如何上演文化的“误会”和“交融”,“玫瑰”和“月季”为何在爱情道路上分道扬镳?为什么不同的树都曾被佛教僧侣当作“菩提树”?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博物学新书《花与树的人文之旅》中,作家周文翰在印度、西班牙、意大利、东南亚旅行两年,追寻从古到今有关植物的传播、认知历史,以生动、有趣的细节和艺术名作中的植物图画娓娓道来植物在不同文化中如何被命名、赋予文化涵义,如何随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得到传播,并介绍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误会”“夸张”“错位”。

     

        《花与树的人文之旅》是国内第一本有关植物的科学史、艺术史、园林史、文化交流史的跨界博物学著作,书中主角是松、竹、梅、荷花、向日葵等大家习以为常的花木,但是作者结合多学科知识追踪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如何被发现、命名、传播以及赋予其象征意义,以兼具文学性和知识性的语言及跨学科的方法对最常见的植物进行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多向度解读,尤其关注各种植物相关的文化想象和文化认同的建立。

     

        作者周文翰透露这本书是在西班牙、意大利、印度、东南亚等地长期旅行过程中开始写作的,“我发现欧美写园林、蔬菜、水果植物的书多数写他们在欧美如何传播、利用的历史,还穿插历史故事、花语之类,而国内的书多数都是写中国古典诗歌、文学中的植物象征、形象之类,而我与他们的不同首先是想从全球比较、传播的角度出发看同类、近似植物在全球如何被认知、被赋予文化意义,这里面有一系列文化上的‘翻译’‘误会’‘错位’,挺有意思的,可能因为做过很多年记者,我也喜欢追溯一系列现象后面形成的机制,比如商业、宗教、政治等等因素怎样影响人们对植物的命名、使用、传播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