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8月17日 星期三

    卢甫圣:“海派”可能并非流派,而是一种风气

    黄坤峰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8月17日   15 版)

        聚焦图书:《海派绘画大系》

        活动安排:《海派绘画大系》新书首发式暨大型签售活动

        时间:8月20日19:30—20:45

        地点:上海展览中心中心活动区

        “海派”现已成为一个众人皆知的词汇。可能一些人会以为这个词是鲁迅最早提出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早在鲁迅之前,美术界已经开始使用“海派”一词。名流张祖翼在跋吴观岱作品中就提到:“江南自海上开市以来,有所谓海派者,皆恶劣不可注目。”可见,张对“海派”是抱着贬低的态度的,但这里的“海派”绘画仅仅指钱慧安等人所形成的绘画风格,他们活跃在城隍庙一带,作品依托市场,在继承中国画的同时又融入了年画等创作手法,使得作品受到市井妇孺的喜爱,但也遭到了如张祖翼这样受传统文人画训练的人的鄙夷。

        后来“海派”概念离开了美术,被大量运用到文学和戏剧中,这与当时“京派”“海派”之争有关。待“海派”重回美术中,就要追溯到陈师曾所写的中国美术史了。当时潘天寿、陈师曾等人都学习日本的研究方法,开始书写美术史,他们所写的美术史也大量借用日本人的著作,唯独陈师曾突破旧说,结合自己的交游,增补了如赵之谦、任伯年与吴昌硕等人,也勾勒出了海派绘画的雏形。

        而后随着海派绘画的繁荣,这一概念被反复使用。虽如此,对于海派绘画的具体内涵却一直在争论。因为海派绘画与以往的绘画流派不一样,它不如吴门画派一样有较为统一的风格及绘画领袖。它没有固定的风格和领袖,它是丰富和流动的,且“海派”是在发展过程中就已经形成的概念,非后人总结冠名而来。海派绘画发展至今,如何定义,可能卢甫圣先生总结得最为恰当,“海派”并非流派,而是一种风气。

        而对海派绘画几次较全面的梳理也是随着“海派”概念的转变而发生的。最早一次的梳理是20世纪初海上画家杨逸编写的《海上墨林》,这部书收集了宋代至民国在上海的画家700余人,可见这里“海派”即为海上画家。后来随着海派绘画越来越复杂,人们对“海派”的认识越来越模糊。《海上墨林》出版近百年后,一场关于海派绘画的讨论由此开展,这便是由卢甫圣主持的“海派绘画国际学术研讨会”,海派的概念、海派绘画与海派文化的关系都在这次会议上得到了充分讨论。研讨会后,还出版了《海派绘画研究文集》及《海派绘画全集》。

        因为有了此次会议的开端,海派绘画研究在之后的10年里开始百花齐放,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一部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全景式、多角度资料集则成为了许多人的期盼。由此,《海派绘画大系》应运而生。

        卢甫圣,著名画家、学者、资深出版人。他多年来用心海派绘画的研究,此次书展推出的《海派绘画大系》(上海书画出版社,9卷24册)是卢先生多年研究的总结之作。全书并不拘泥于呈现传统的海派画家,而是将视野放大,网罗了如京津派画家金城、金开藩,岭南派画家高剑父、高奇峰等在上海成就绘画事业的画家。另外,《海派绘画大系》除了收入耳熟能详的大师外,更是将一些被历史湮灭的画家打捞出来,最终《海派绘画大系》收入了较《海上墨林》多一倍的画家,达1600余人。由此,《海派绘画大系》成为百年来对海派绘画最系统、最大规模的整理。卢甫圣希望,这套书的出版不仅能够推动对海派绘画的研究,也能对海派绘画的繁荣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