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图书:《二手时间》
活动安排:文学对谈: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她的“二手时间”(阿列克谢耶维奇、陈晓明)
时间:8月19日10:00-12:00
地点:思南公馆·思南文学之家
今年上海书展的重头戏,毫无疑问,是迎接是2015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作家、记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到来。她将携新作《二手时间》在书展上与中国读者见面。
冷战、苏维埃、古拉格、戈尔巴乔夫……很奇怪,这样一个写作语言多少已经有些“老化”、在最终摘得诺奖桂冠之前大多数中国人还对其所知寥寥的作家,如今在中国阅读圈内,正在谈论她的读者,数量惊人。
冷战结束25年的今天,我们为阿列克谢耶维奇着迷的原因何在?
三个月前,我刚做完与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邮件专访,震撼的感觉至今还有余味。其实早在三月份,得知其“乌托邦系列”最后一本《二手时间》即将登录中国之后,我就已经给这位67岁的老太太发去了四千多字的邮件采访邀请。在焦心等待了两个月之后,没想到她发来了一万四千字的回复,据说,这些问题她答了太久太久时间,过程中因触发“过于深沉的情感”而数度搁笔。
这“过于深沉的情感”,也是我被这位数年带着录音设备和笔记本,满世界飞奔的白俄罗斯女记者所打动的原因。生于乌克兰、长于白俄罗斯的阿列克谢耶维奇,历时30余年,跑遍苏联各国,采访了数以千计的小人物,从卫国战争中的女兵到幸存的儿童,从阿富汗战争中的“娃娃兵”到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幸存者,从苏联解体的红场游行者到白俄反对总统选举的人们……千万个小人物的口述历史,汇集成一部鲜活的苏联精神史诗。
她最主要的作品,是五部曲的“乌托邦系列”——《战争中没有女性》(1985)、《最后的证人》(1985)、《锌皮娃娃兵》(1989)、《切尔诺贝利的悲鸣》(1997)和《二手时间》(2013),被誉为“红色人类的百科全书”。
她的作品,几乎都是与整个人类的命运有关的大题材。而驾驭这种大题材的方式,又从来都是小入口。大量的采访,多到无以复加的口述资料,千百个人声汇聚而成的复调……阿列克谢耶维奇面对这些已经穿越灾难、或者仍在灾难中艰难匍匐的人,选择做“一只越来越巨大的耳朵”,将自己的评论隐匿。
很长时间里,她一直在寻找一种体裁,为了将所见所闻的世界呈现出来,她选择了一种记录人声音的体裁——将在街上、窗外看到听到的一切记录成书。书里的人们,讲述自己在这个时代主要的事件:战争、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切尔诺贝利、社会转型……这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而每一个个体,都承担了自己渺小的命运。
诺贝尔奖给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颁奖词是:“因为她丰富多元的写作,为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树立了纪念碑”,而相对于“纪念碑”这样中规中矩的表述,也许,用“文学的尊严”形容她的写作更贴切。
而今,很多白俄罗斯人都对自己有一个称呼——“黑匣子”,因为他们为后代保存了太多苏联时代的历史信息。而阿列克谢耶维奇本人,也愿意成为这样一只“黑匣子”。匣子里,是千万个小人物的眼泪和笑声;是在这个看似开放,实则心灵仍不自由的时代里,被历史遮盖的个体的反抗,它们是文学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