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7月27日 星期三

    城市化运动中的乡村命运

    推荐图书:《呼喊在风中——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

    李又顺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7月27日   22 版)
    李又顺:复旦大学出版社项目部策划总监。策划、编辑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我想重新解释历史——吴思访谈录》、叶开《对抗语文——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等。

        2015年春节前后,一篇《近年情更怯——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在网上迅速蹿红,微信阅读、转发量惊人,随之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及其处于大别山一隅的家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2016年春节前后,《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等媒体就“‘返乡笔记’一年”又进行了深入报道,引发强烈反响。可以说,“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搅动了无数返乡学子的不尽“乡愁”。

        近几年,每次返乡过年,都有“文化人”(学者、作家等)记述与描写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面貌,尤其是中国城市化运动中的家乡变化,多成为他们记录、描摹的重点。众多“作品”中,为何独有王磊光的文章流行起来?这不能不引起编者的注意。

        在《近年情更怯》中,作者从各个不同侧面呈现了“他眼中”的家乡境况与人情冷暖,内容涉及村民的住房、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回家的交通状况、留守老人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系、乡村葬礼、春节带来的“力量”以及知识在乡村所表现出的“无力感”等。《呼喊在风中——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延续了作者的写作风格,字里行间悲天悯人的情怀呼之欲出。《我们将无路可走》《表哥的亲事》《活着活着就走了》等篇振聋发聩,直击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爱之深,痛之切,在作者的笔下,城市化运动大背景下乡村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作者在这本书里所记述与反映家乡的内容很多,牵涉的面也较广泛。有记述亲人及乡村不同职业者不幸之命运的,有反映家乡经济发展及乡村创业者所遇到的困惑与难题的,有反映整个乡村颓败及乡村人精神取向与心理结构的,有依据实际调查从历史、文化层面探讨乡村治理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西方文化学者雷蒙·威廉斯给“文化”下过一个定义:“文化是整体的生活方式。”作为一名文化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王磊光正是依据这样的视角,试图通过自己的点滴记录与事无巨细的采撷、描摹与勾勒,全方位地呈现他所处的或他眼中的家乡整体的“存在方式”,而这些也都构成他的家乡人“生活方式”的全貌,从而为当下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刮开一个“切面”,为探究者及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活生生的时代文化样本。

        作者的文化学博士生导师王晓明教授,是一位密切关注现实、颇接地气的著名学者。在上世纪末中国市场经济如火如荼、人的精神价值迷失的年代,他和其他几位人文学者发起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可谓切中时弊,在中华大地引起巨大反响。十年前,他只身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本书作者的家乡(L县)进行实地乡村调查,后来写成万字长文《L县见闻》予以发表,对早期中国城市化运动中的乡村变革及命运给予强烈关注。如今,他的观察与研究后继有人,而且直接来自他曾经作为标本考察并研究过的大别山深处的L县。《呼喊在风中——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在附录收录了作者导师王晓明教授的《L县见闻》,真可谓:两代学人,相隔十年,聚焦一处,耐人寻味!

        作者在本书序言中引用阿富汗贫民营中一个士兵对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所说的一句话:“我们大声呼喊向你寻求帮助,但风把我们的话吹走了。”本书书名受此启发,但我们不希望作者的努力化作这样的一缕清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