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7月13日 星期三

    种族歧视:真实的存在,还是受迫害的想象

    万澍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7月13日   11 版)
    《你就这样失去了她》,[美]朱诺·迪亚斯著,陆大鹏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36.00元

        通过阅读《你就这样失去了她》时,透过作者和主人公的视野,我们可见美国社会中拉美裔的经历和地位的端倪:他们既经历歧视,同时也在制造“歧视”。

        《你就这样失去了她》是一部由拉美裔作家创作,描写拉美裔青年在美国的生活和情感的故事。由于外部涌入加上居高不下的生育率。在当下的美国社会的族裔/种族关系中,拉美裔已经逐渐变得具有和黑人同样的重要性,因此得到了史家的广泛关注。考虑到文学与史学的互补性,描写拉美裔生活状态的文学作品,对于我们理解这一族裔群体的体验和遭遇非常有益。凭借其感悟和直觉,作家有时能比史家能更准确地把握心态、观念这些社会文化史的基本研究对象。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文学作品也能反映出作者所身处社会的某种看法和心态。所以,通过阅读《你就这样失去了她》时,透过作者和主人公的视野,我们可见美国社会中拉美裔的经历和地位的端倪:他们既经历歧视,同时也在制造“歧视”。

        为什么拉美裔在美国社会遭到歧视?简单的一句“他们不是白人”并不能构成任何充分解释。《你就这样失去她》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情欲,但是字里行间也展示了拉美裔角色身上鲜明的阶级烙印:他们的经济地位往往和低收入、非技术型工作相联系。毕竟,书中提到的拉美裔青年大多属于幼年时跟着父母来到美国的1.5代移民,或者成年后来到美国寻找机会的一代移民。由于语言障碍和职业技能缺乏,他们在美国往往只能从事社会底层的职业。在《你就这样失去了她》中,作者就描写了医院的清洁人员等工作往往由拉美裔充任。因此,歧视与其说是针对拉丁裔,不如说是针对他们所身处的社会底层身份。

        与此同时,书中第一章描述主人公的女友玛歌达时,就提及“如果她有亲戚生病,尤其是那些在古巴的亲戚,她就写信给宾夕法尼亚州的什么修女,请她们为她的亲戚代祷”(第4页)。同时,主人公也说,“我爱死圣多明各了。那里是我的故乡”(第8页)。这种跨国联系,则是他们遭受歧视的另一来源。拉美移民及其后代,虽然可能在法理上已归化为美国公民,但是他们和故乡千丝万缕的联系却难以轻易割断。毕竟,社交网络和熟悉的文化环境可以令他们感到归属感。对于拉美裔青年而言,他们心理上的故乡是多米尼加或古巴,而非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美国。因此,跨国联系实际意味着公民资格的某种悖论。在现代公民资格制度下,不考虑双重国籍这种特殊情况,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意味着你必须在政治和文化上忠于这个国家。但是这一原则并不完全适用于拉美裔美国人,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保持着对于故土的归属感。不过这种国籍和身份认同的差异,对于美国来说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毕竟,当美国的国家利益需要这些公民在祖国和“母国”之间做出抉择时,他们是否会忠于美国令人怀疑。一战期间的德裔和二战期间的日裔的遭遇证明了,即使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在美国政府眼中依然是潜在的敌侨,必须予以严格控制和监视。当然,对于今天的拉美裔而言,祖国和“母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透过进行中的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不难发现:无论出生在美墨边境的南方或北方,拉美裔都被主流社会想象为非法移民或者他们的“帮凶”。在政客的口中,来自南方的非法移民俨然成为美国利益的主要威胁之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与母国保持信息和物资往来的拉美裔成为了众矢之的。

        但是在阅读《你就这样失去了她》的过程中,我也常在反思,在民权运动过去数十年后的今天,种族歧视在美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抑或只是受迫害的想象?就如笔者在上文中所言,我们时常混淆了以阶级和种族为依据的歧视现象。该书作者似乎片面地强调了“白人”和“拉美裔”的身份,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如不同阶层的白人之间是否存在类似的关系?作者语焉不详。片面的叙述未必是对真相的扭曲,但却可以左右观者的判断。

        在今天的美国,受到重视公平的福利国家的政治话语影响,“种族歧视”实际是一种为己争取利益的手段。正如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是拉丁裔受到“歧视”,但这可能是作者透过种族滤镜所看到的社会现实。同样的一个事实,在不同的滤镜之下,可能呈现不同的景象。以著名的辛普森案为例,原本简单的犯罪嫌疑人和警察之间的关系,在辛普森的辩护律师的口中,转化为种族主义受害者和施暴者的关系。在这部小说中,身为拉丁裔的作者似乎也带着这种受迫害的印象展开叙事。不可否认,当下美国的政治语境中,我这种看法是绝对的“政治不正确”,颇有点不合民权运动后强调平等的“时宜”。但是笔者以为,在当下的美国,“受迫害”的政治话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修辞技巧。无论黑人还是拉美裔都在强调白人主流社会历史上对他们的压制和歧视,这构成后者的某种“原罪”。因此,现在美国福利政策上的倾斜做法,实际成为了一种无尽的还债行为。但是这样倾斜的结果,对于华裔、印度裔等在美国社会有相对优势的少数族裔,却是另一种不公。因为他们的现实中的成功,“掩盖”了其曾经饱受压迫的过去。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或者“弱者就是有理”并不是好民主,只是一种看似温顺的暴民政治而已。而且,这种现象并非美国独有,在当代中国社会并不罕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