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6月29日 星期三

    聪明人为何总爱怀疑人生?

    郑渝川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6月29日   16 版)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聪明人?》,(美)埃里克·麦瑟尔/著 张珺颖/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定价:39.00元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聪明人?严肃点,这可不是聪明人在矫情。人人都有专长,但确实只有少数人才拥有较高的天赋。聪明(智商超群,情商很高)是一项极端重要的起点优势,有意思的是,聪明人通常情况下却并不快乐。

     

        聪明人不快乐的表现包括,重复性工作却会让其觉得聪明才智无用武之地,想得太多因而经常性出现失眠、狂躁、强迫症、冲动行为、成瘾等问题,由于理解能力超群而无法与周围的人顺畅交流,对事物的意义与价值产生疑问。上述的最后一项的影响(危害)最为突出。

     

        对事物的意义与价值产生疑问,前提是要具备抽象思维,能够跳出当下、局部、具体现象进行全局式、历史性判断,掌握丰富而多方面的信息。这项能力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创意大师、创新企业家。

     

        但叩问意义,也容易让人将生活定性为无意义的。人的生活和工作,充斥着大量的机械重复,不免要经历遭人欺骗。要是你在做某件事之前,就能够非常清晰的预知到这件事的实际作用和象征意义,就很可能不去做。聪明人的痛苦,聪明人会受伤,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不愿意获得通过某些过程,注定会获得的某种无聊结局、无意义结果。一言以蔽之,聪明人的悲伤、空虚、强迫症、不良嗜好,是对意义危机的消极回应方式。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畅销书作家埃里克·麦瑟尔所著的《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聪明人?》旨在为读者解析聪明人的烦恼,并探寻可行的解困策略。作者指出,聪明人更有可能意识到意义的缺失并因此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会在聪明人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呈现出来,比如,许多家庭和学校并不允许孩子(学生)在规定动作及程序之外,提出独立思考,会竭力“教导孩子什么对他好”、什么是他不该去做去想的,这就对孩子思考的欲望、需求和能力构成了极大的压制。

     

        从古至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职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学科分工也是如此。很多人被迫在兴趣爱好与谋生发展的需要之间作出抉择,即便是聪明人,要想兼顾跨度很大的双重、多重选择,也非常困难。这也意味着,今天的聪明人,根本无法像亚里士多德、达·芬奇那样做一个跨艺术、科学、哲学的全才,不能自由自在的思考自己感兴趣的所有问题。

     

        也就是说,聪明人希望构建的意义,难以达成,而由于缺乏构建日常生活意义的能力和意识,这带给了他们极其明显的无力感。更棘手的是,依照人的大脑特征,大脑的思考进程很难找到一个停止阀,聪明人可能更因此而陷入思虑过甚的状态,而这将引发狂躁症,直至忧郁、紊乱。

     

        在努力构建意义并争取实现的过程中,聪明人还可能陷入追求完美带来的思考焦虑。有别于普通人按部就班去完成既定任务,聪明人会很快滑入思维的游荡状态,设想如何做、如果那样做结果会如何、如果不那样做又会有怎么样的后果等,结果导致严重的拖延。越是拖延,焦虑情绪越严重,《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聪明人?》书中就此给出了形象的描绘,“当思考焦虑像潮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为了停止这汹涌澎湃的思绪,我们抓耳挠腮直到自己头破血流,我们咬破指甲,直到咬断为止,我们烟不离口酒不离手,以各种方式平复自己纷扰的情绪。”

     

        有意思的是,聪明人常常会因为聪明而误入歧途(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人有直觉能力洞察欺诈、兜售、把戏,对于任何形式的隐喻陷阱都不屑一顾,这很可能使之避开很多骗局,但聪明人同样擅长用语言和看似无懈可击的逻辑去草率地得出有利于自己的结论,再通过强势的话语去支撑论断。这种做法无形之中会切断聪明人所能获得的人际支持。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聪明人?》中还谈到,聪明人更可能成为神秘主义的受害者,不合情理地自寻烦恼,因滥用超群的判断和分析解构能力而陷入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作者指出,实际上,无论是哪一类人,都应当恰当把握生活与意义的界限,“生活并不是为满足你的意义需求而存在的,而是只能零星地提供一些意义感受”,不能因为意义感受的受挫而否认意义的存在。同样,意义不能强求实现,例如文学家创作作品,如果先入为主要创作某种宏大意义的作品,往往就会失败,反过来,尽情自在的表达,不受既定意义的约束,反而有可能会得出伟大的作品。

     

        聪明人应当学会构建日常意义,这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聪明人?》一书给出的最富价值的建议。“每天自有特色,每时自具背景,因此眼下既丰富多彩,又困难重重。应当根据具体情形过好每个具体的当下,力求活得富有特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