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6月15日 星期三

    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

    秋山利辉和他的“匠人精神”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6月15日   12 版)

        我是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都筑区“秋山木工”的经营者,从事订制家具制作业务。我们是一家小企业,现有员工34人,年销售额10亿日元左右。“秋山木工”为客户提供可使用一百年、两百年的家具,全部由拥有可靠技术的一流家具工匠亲手打造。

     

        在“秋山木工”,经常有来自日本全国,甚至海外的著名企业经营者或干部来我们工房参观;此外,每天也都会接到演讲、上电视的邀请或采访要求。除了企业,还有来自政府机关、教育机构、医院和警察单位等各行各业的人来找我咨询。

     

        人们之所以对我们如此关注,是因为“秋山木工”“培养一流人才”的方式,受到社会各界青睐的缘故。

     

        为了把年轻学徒培养成一流家具工匠,“秋山木工”制定了一套长达八年的独特人才培养制度。年轻学徒要在八年的时间里,做好成为一名工匠的心理建设,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基本训练、工作规划、知识和技术等成为一名合格工匠所须的一切,从第九年开始独立出去打天下。

     

        我相信“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所以在每天的学习中,不仅磨砺学生们的技术,更注重锤炼他们的人品。如果人品达不到一流,无论掌握了多么高超的技术,在“秋山木工”也不承认他是真正的匠人。

     

        有人曾质疑“秋山木工”这样要求太严格了,但我觉得,既是“一流”,就应该和平庸之辈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人品达不到一流是绝对不行的。而且,没有“超”一流的人品,单凭工作打动人心,是不可能做到的。

     

        迄今为止,我花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孜孜不倦地培养人才,目的是为了培养出真正的一流匠人,将属于“日本一流”送往全日本、甚至全世界。我希望透过家具让人们感动,透过“秋山制造”让世人了解日本人的优秀之处,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本书向大家介绍的“匠人须知30条”,是我们独特的人才培养制度的核心内容。这“30条”守则浓缩了培养一流匠人,即一流人才的基本要素。

     

        这些内容不只是针对家具工匠,我们认为也能对商人、学校老师,以及世上必须和人接触而生存的所有人带来裨益。衷心期盼这本书,能对各位的工作和人生有所帮助。

     

        培育一流匠人

     

        1971年,当时我27岁,创立了制作订制家具的“秋山木工”。我在26岁时,已经开始接受为日本皇居制作家具的任务了。就在作为一名家具工匠最辉煌的这个时期,我辞去了原来工房的工作,出来创业。

     

        刚开始创业时,我只接到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工作,但经过一番锻炼并坚持下来以后,渐渐地就开始接到一些比较大的工作了。

     

        如今,从日本宫内厅(负责掌管天皇与皇室事务)、迎宾馆、国会议事堂、高级大饭店、百货公司、名牌精品店、美术馆、医院,乃至于一般家庭,向我们订购家具的客户各式各样、不一而足。

     

        创业之初,整间公司加上我只有3名员工,现在加上总公司办公室,成长为共有34人的工房。我在创业之初,就决心要培养一流的匠人,亲手打造制造业界的超级明星。

     

        “既然创立了公司,就要让它成为能够持续发展的百年企业。但是,如果不培养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一流人才,企业是无法维持那么久的。”

     

        就这样,当时只是二十多岁年轻小伙子的我,竟不可思议地对创业充满了信心。那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20世纪70年代,正值日本经济高速成长之时,那时在家具业界“组合式家具”(colorbox)开始普及,很多客人都觉得这种便宜又方便的家具很好。

     

        但那时的家具工匠,沿袭了过去的作风,都非常不好伺候,个个自以为了不起,所以工作量渐渐就少了起来。客人也不会特地花大钱,去拜托不好惹的工匠工作。虽然有人说工匠有所坚持、顽固是好事,但并非所有人都这么认为。

     

        如果不能培养出让客户满意、属于21世纪的新工匠,就无法生存下去”,“20世纪的旧工匠迟早会消失”,这些想法就是我当初对创业充满信心的依据。

     

        属于21世纪的新工匠,应该是懂得关心他人、知道感恩、能为别人着想的人,是能够说“好的,明白了。请交给我来做”的人,也就是拥有一流人品、“会好好做事”的匠人。

     

        独特的匠人研修制度

     

        “秋山木工”制定了独特的“匠人研修制度”。

     

        年轻的见习者称为“丁稚”(学徒),住宿舍过集体生恬,培养基本生活习惯,并学习正式的木工技术。

     

        江户时代的制造业界,采取徒弟住在师傅家里劳动的学徒制度。在关东,人们称呼学徒为“坊主”或“小僧”,关西则称作“丁稚”。他们在和师傅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学习技术和品行,最后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真正工匠。

     

        我出生在奈良县明日香村,在大阪度过了居于人下的学徒时光。年轻时所经历的学徒制度,后来成了“秋山木工”“工匠研修制度”的蓝本。

     

        说起来,我是在学徒制度快要消失的时代,赶上了学徒制度的最后一班列车,继承了和师傅亲密接触传承技艺的基因。

     

        在“秋山木工”,凡是希望成为家具工匠的人,首先要进秋山学校完成整整一年的学徒见习课程。

     

        秋山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目的是要培养学员具有真正工匠的心性和基本生活习惯,透过实习和研修让学员好好学习基本知识。学费全免,并针对全体学员设有不须偿还的奖学金制度。

     

        一年的学徒见习课程结束后,才能被录用为正式学徒,然后开始为期四年的基本训练、工作规划和匠人须知的学习。

     

        经过四年的学徒生涯,唯有在技术和心性方面磨炼成熟者,才能被认定为工匠——我会发给他们每人一件印有姓名的“法被”(日式短上衣)。从那时(第六年)开始到第八年的三年间,他们作为工匠,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

     

        秋山学校学员一年,加上学徒四年、工匠三年,合计八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作为一名合格工匠所应具备的全部素质已经养成,从第九年开始,我就让他们独立出去闯荡世界了。

     

        每个人独立的方式都不同,由他们自己选择。有的在企业集团内部工作,有的进入其他工房继续深造,有的则是回到家乡自己创业,还有些匠人自己就成为一个活跃于世界各地、到处都通用的品牌。

     

        让八年育成的匠人独立的理由

     

        也许是因为我经常被邀请上电视的缘故,近十年来,每年“秋山木工”打出招聘信息,总会有超过计划聘用人数十倍以上的应聘者前来应征,其中甚至有毕业于两所知名大学的年轻人。以前即使我想找人,连高中里负责毕业生就业的老师都不理我。

     

        因为我把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八年后都让他们出去独立了,所以工房每逢员工新旧交替时,营业额就要下滑一大截,甚至还有不小的一笔负债。

     

        那么,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为公司赚钱,却放手让他们离开呢?关于这个问题,周围有很多人一直骂我傻,但我这么做自有我的理由。

     

        若是一直待在我的手下,他们终究只能在“秋山木工”一展身手:而我的任务是培养能造福社会的匠人,他们必须为大家提供能使用几十年,甚至几个世代的真正家具,所以我不能将他们当作私有财产,充当自己的分身为我工作。

     

        而且进入工房八年后,这些学徒们大多处于25岁到 30岁的成长旺盛期,此时想让他们成长为一流的匠人,就必须让他们到新环境中去磨炼,所以我希望他们离开工房自己独立。

     

        在我27岁创立公司之前,也曾先后在四家工房工作过。每到一家新公司,我都能受到外界刺激,学会以前不会的新技术,薪资也慢慢调涨。

     

        碰到工匠辞职,“秋山木工”总是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如果他们进入其他工房,我会帮他们选择能有助于成长的去处。由于“秋山木工”的工匠技术高、人品好,所以到处都非常受欢迎。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五十多位工匠,离开“秋山木工”出去自立了。他们作为家具工匠,活跃在日本全国各地,有的还在国外大展身手。现在只要我打声招呼,这些独立出去的工匠们,随时随地都会来帮我,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互助网络。看到他们的事业成功,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学徒制是培育一流人才的摇篮

     

        只要反复练习,任何人都能掌握一门技术,但心性却无法通过这种方法提升。我之所以对似乎已过时的“学徒制”情有独钟,就是因为如此。我认为,只有经过集体生活,才能培养替人着想、关心他人的心,以及感恩的情感。其中,最重要的是孝心,不孝顺的人也不能成为一流匠人。

     

        直到昭和初期的时候,日本的大家庭还很普遍,和祖父母一起生活是理所当然的,兄弟姐妹也很多,一个屋檐下住了十几口,是很常见的事:尊敬长辈、遵守规矩、照顾手足、维护和睦关系、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这些教养在家庭中自然形成,因为如果只顾自己,就无法在人数众多的家庭里生活下去。

     

        在这样的家庭里,教导礼仪是奶奶的工作。从筷子的举起、放下,到与人寒暄、回话的方法等,过去即使是很小的孩子,在人前的行为举止也都很大方得体。

     

        然而,经过战后经济高速成长之后,日本开始步入小家庭时代。孩子变少的现代家庭,虽然有了隐私,但由于父母没有接受良好的教养熏陶,当然也不可能给孩子充分的教养或家庭教育。此外,双职家庭变多了,没有人好好纠正孩子的偏差和任性行为。

     

        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的人,不会关心别人,也不会为他人付出。所以,一旦长大出社会,很多人就成为别人的困扰。

     

        在中学毕业后,我因为偶然的机会,经历了当时已将灭亡的“学徒制”。在五年集体生活中,我学到的,不只是家具制作技术,还有作为工匠应有的行为举止。我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都是托“学徒制”的福。

     

        我自认为不是个聪明伶俐的人,在小学和中学时,我的成绩总是“1”。但我并不是懒惰,小学和中学的九年间,我都是全勤,不过在教室里经常被罚站。

     

        因为我姓秋山,点名总是第一个被点到。无论是国语课还是英语课,最先被老师叫起来的总是我。但那时我还不识字,只能默不作声,于是老师就让我一直站着,又因为我家境贫穷,买不起纸笔,直到初中二年级,我才学会用汉字写自己的姓名。

     

        功课不好,那么总该有其他方面的长处吧?比方说,跑得快,或者擅长音乐之类的?可惜的是,我中学毕业的时候,连跳箱都没有跳过去,长跑也比别人整整慢了一圈,一点运动天赋也没有。此外,我也不会画画,还笨嘴拙舌,这样的我在十六岁时,竟然有机会能到大阪的木工厂上班,所以我尊敬师傅的一切,对师傅说的话言听计从。

     

        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和师傅住在一起,24小时朝夕相处、一起吃饭睡觉,他的一举一动我都看在眼里。在如此奋力的学习期间,我就像吸水海绵一样,一点一点地吸收技术,本领也逐步提高。虽然我的师傅很严厉,但我认为他能传授我们知识已属难得,因此心生感激之情,也磨砺了自己的心志。

     

        这样的环境,不是自己想要就能够遇上的,为此,我唯有感谢把我送上这条学艺道路的父母和周围的亲朋们。

     

        也因如此,我要把自己的这些经历,告诉现在的年轻人:想成长为一流的匠人,首先必须放下自己微不足道的自尊心,将师傅们所授予的知识顺从地全盘接受,不如此便无法获得成长。

     

        除了技术之外,同时必须提升自己的心性,学会感恩。没有诚实和感恩之心,人是无法获得成长的。我还告诫徒弟们,如果你们不愿意尽孝道,不能让父母过得快乐,那么将无法成为真正的一流匠人。

     

        我经常反复指导弟子们的生活态度,我“爱管闲事”、“脸皮厚”和“纠缠不休”,这些事不会输给任何人。每个人都拥有成为一流人才的潜质,但如果没有人反复提点和指引,成才的种子就不会发芽。

     

        “秋山木工”的评价标准,是技术40%、品行60%。我想培养的,不是“会做事”的工匠,而是“会好好做事”的匠人。所谓“会好好做事”,就是一心想要让客户满意,而且拥有在发生意外事件时,能够从容、自信解决问题的判断力,同时具备能与客户顺畅交流的沟通能力,并且针对家具和材质等问题,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客户都能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要培养这样“会好好做事”的匠人,学徒制是最好的方式。

     

        和师傅及师兄弟们整天在一起,可以随时观察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偷学”他们的技术,师兄弟们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当师傅亲自示范时,看到的弟子们都同样得到教益;这种教育模式,能把从技术到品行所有的一切都传授给弟子。

     

        我相信,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

     

        每个人都拥有成功的潜质

     

        所谓工匠的心理建设,就是前面介绍的“匠人须知30条”,包含了工作的基本要求、态度、心理准备、意识、技术等,这部分包含了“守”的基本内容。

     

        虽说是培育一流的基本法则,但只要各位读过,就知道没有一条是特别的,全都是日本人自古实践的教导原则,全都是父母、祖父母、寺里的和尚、邻居的叔叔和阿姨教给小朋友的内容,江户时代的孩子们也应该都是这样被教导的。

     

        在我小的时候,父母和祖父母经常对我说:“老天爷在看着哟!”就算没有人看见,但是老天爷在看着,绝不能做出有违天理的事情,我便是获得这样的教导。

     

        然而,现代的年轻人在高中或大学毕业之前,并没有被教导这么重要的事情。虽然大人们应该不辞劳苦、好好地教导孩子们礼仪、感谢、尊敬之心这些基本操守,但是却没有这样做,所以有些人才会连最基本的寒暄都做不好,更遑论一流人才,在社会上也不会有什么贡献。

     

        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动按照这30条守则行动,才可以说“我已经学会了!”如果还一边思考一边说“那个……”的话,就算不上已经学会了。

     

        只说一次、只教一次,不大可能马上就学会,所以我总是认真地传授学徒。“纠缠不休”、“爱管闲事”、“厚脸皮”,说的通通就是我。

     

        所谓“纠缠不休”,指的是坚持不放弃;“爱管闲事”则是对别人的事情感到兴趣、想让别人高兴;“厚脸皮”指的是正面的“贪心”之意。如果我“纠缠不休”、“爱管闲事”、“厚脸皮”地指导学生,一定会有成果。因为大家都拥有很好的潜质,但这不是用脑子去记,而必须用全身心记住。

     

        在每一个修业的日子,对学徒和我来说,都是一场战斗。将来能否作为工匠生存就是由这个修业的时期来决定的,所以一秒钟都不能松懈。

     

        无论在工房或在作业场所的时候,每天二十四小时对我来说,都是一场正式的比赛,都要全力以赴。当然,学徒们也很拼命,所以想逃跑的想法,应该不是一两次。

     

        老实说,禁止精力充沛、玩心重的二十几岁年轻人谈恋爱、发手机短信,要他们专心一志成为一流匠人,这是非同一般的事情。我们大部分的学徒都在二十岁上下,尽管如此,即使在这段时期全部牺牲个人喜好,日后还是可以重新取回以前放弃的东西。

     

        如果抱持着“我只做我薪水分内的事”、“尽量轻松获得成果”这种省事想法的话,就不会拥有真正的实力。即使看似绕了远路,但如果能够忍耐、专心修业,并因此培养出一流的心性和专业技术,在往后的四十年,即使到了六七十岁,也仍然可以作为一流匠人生活。

     

        在每天的修业中,我们要拿出自己101%的气力,持续做有益的事情,要不断地累积经验,保持开朗的心境,关心周围的人。

     

        人的精神是不断地松懈的,每个人都希望过得轻松、愉快,所以每天的修业是必需的。

     

        只要战胜自我,每天付出努力,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心性;无论到哪里,都可以实现真正的自我。

     

        对高学历者来说“当一次傻瓜”

     

        要想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必须反复练习,这样才能忠实呈现其核心及本质。

     

        为了将自己认为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所拥有的东西吸收为己有,而能够认真听取教导的人都是纯朴率真的:纯朴率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精明的人不是这样即使觉得厉害,只听一次就以为自己全都明白了,心里想着“原来如此”,之后就不再认真听从了。

     

        匠人的道路不是那么好走的,如果不能扎实学会“形式”的话,就无法进入后面的学习阶段。

     

        有很多年轻人来“秋山木工”当见习生,有的才刚高中毕业18岁,也有大学毕业、稍具社会经验30岁左右的人。那么,30岁的人,是不是比18岁的人成长得更快呢?实际上,有很多情况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大学毕业的人,都认为“自己已经会了”,所以不能坦诚学习;当我说:“照我说的去做。”他们嘴上说:“是,知道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照我说的做,心里想的是:“虽然社长刚刚那么说,但应该还有其他的方法吧?”或是“和我知道的方法不一样”、“比起打招呼,我想赶快学会技术”等。就像这样,他们无法马上接受我这位师傅的话,而是加上自己的判断,有时候甚至断然拒绝我的要求。

     

        而我所能够做的,就是让他们明白,原来自己是多么无知,什么都不懂。

     

        有一次,我在学徒们盂兰盆节休假回家的那段时间,做了一张大桌子。我的设计之精妙,让他们无法猜出是怎么做出来的。

     

        当学徒们回来时,我问他们:“知道这是谁做的吗?”他们互相看着对方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是哪个工匠做的啊?”当他们知道是我做的之后,都感到很惊讶。

     

        总之,就是要让他们大吃一惊,他们才会知道自己是多么地浅薄。有时,甚至需要花上一年的时间,才能让他们坦诚地说“是”。而且,愈是出自名校、拥有高学历的人,需要花的时间就愈长。如果不看学历的话,在十个新人中,大概会有一个出类拔萃、手艺灵巧的年轻人,这种人常常会认为只有自己能干,很容易瞧不起别人。

     

        进入“秋山木工”的,都是想成为我的学徒、成为一流匠人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与其想这想那,倒不如试着去做那些师傅说“你试试看”的事。在“守”这个阶段,“‘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正是成长的捷径。

     

        只有丢掉自己的小小自尊,坦诚、谦虚地当一次“傻瓜”,这样的人才可能成为一流匠人。

     

        要无愧于“木之道”

     

        “秋山木工”的制服背后,印有很大的“木之道”字样。所谓“木之道”,指的是为了成为一流匠人的“为人之道”。

     

        我们的制服胸前不但绣有“秋山木工”,还有每个人的全名。无论是学徒还是工匠,不仅穿着制服工作,也穿着制服坐公交车。

     

        因为制服上有工房名称和自己的名字,所以会非常注意自己的仪容和举止。为了不让别人看到懒散的态度,自然而然会紧张起来,自己也会挺直腰板,保持正确的姿势。

     

        即使在公交车中也丝毫不能马虎。一大早上班,即使感到很困,也要好好站立。如果在公交车中坐下,就会变得昏昏沉沉,结果也许会靠在邻座的人身上,给别人添麻烦。背后的“木之道”和绣在胸前的公司名称和姓名,可以随时提醒我们约束自己。

     

        像这些—个一个小小的行动,都能提高自己的技术和人品。

     

        为社会、为他人工作,生命将会熠熠生辉

     

        每天都有苦恼的经营者,认真地来找我商量:“人才真的很难培养”、“没有认真工作的年轻人”等,这时我都会告诉他们:“只考虑公司利益,是无法培养出人才的。”

     

        为社会和人类培养有用的年轻人,是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我的想法。但现在认为培养有用的年轻人,是企业责任的经营者太少了;我看到的,都只是在培养忠于自己、有益于自己、可以帮自己赚钱的人才。此外,不训斥部属的主管也增多了,也许训斥了以后部属会马上辞职,也许一出手就会遭到抗议,但如果因为部属辞职会给公司带来损失,不想承担训斥所带来的责任,结果便什么都不做,前辈如果不教育下一代,年轻人就无法成长。

     

        在“秋山木工”,不训斥后辈的人,不能从学徒晋升为工匠。后辈在工作上出现失误却不告诉他,失败了也不批评,这并不是亲切,而是缺乏爱心。

     

        我在训斥弟子的时候,都是拼了命的。因为我认为这不只是出于培养工匠的责任,还因为这个人的一生都掌握在我手中。

     

        我认为结婚和找工作是很类似的,都意味着要对对方的人生负责,雇人也意味着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

     

        我的任务是将日本人所有的技术和精神,传授给下一代的年轻人。我希望可以培养出十个水准超越我之上的工匠。

     

        这十位再培养出超过他们的十位工匠,如此一来,就能培养出一百个“超级明星”的一流匠人。这样连锁发展下去,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培养出世代永续的一流匠人。

     

        “秋山木工”的人才教育是一种“体制”,希望能在各种作业场所和工种中,使用这套“体制”培养出独当一面的一流匠人。

     

        平成二十五年,即2013年,三重县的伊势神宫,举行了“式年遷宫”。伊势神宫每20年重新建造一次,将神像移到新的神宫中,祈祷神力重新复苏。包括神殿和御门在内,以及各种用具、摆设都是新做的。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从8年前就开始,工程规模非常浩大。

     

        “式年遷宫”是从持统天皇时代,即公元690年便开始的传统仪式,已有1300年以上的历史。同时,它也是技术传承的重要“体制”,困难的技术可借由20年一次的仪式传承给下一代。

     

        我们每个人都从上一代继承技术,然后再传给下一代。希望大家明了自己肩负的使命,大家都是被遴选出来的,各自有自己的职责。

     

        如果每个人都踏实、勤奋地完成这项使命的话,我们的人生肯定会无限精彩。

     

        (本文摘自《匠人精神——一代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日]秋山利辉/著,陈晓丽/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11月第一版,定价:3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