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6月08日 星期三

    年谱式、大事记、事迹解说或流水帐

    传记写作如何避“四俗” 《剑魂箫韵:龚自珍传》可借鉴

    本报记者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6月08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舒晋瑜)非虚构写作正在成为当下写作和读者关注的热点,而非虚构写作中一个重要文体即是传记写作。评论家李炳银指出,很多传记由于对传主的了解不很深透,又无法摆脱过去的约束,要么写成年谱式,要么写成大事记或事迹解说,把传主的人生故事写成流水帐,呆板且没有起伏,显得拘谨机械。陈歆耕新作《剑魂萧韵:龚自珍传》在写作中剑走偏锋,箫韵奇妙。作者述史说事,识人求理,反思评判,激情火辣,刚柔兼并,在追求其史实严谨的同时,构思独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该书的出版,对传记写作具有新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5月28日,来自京沪等地的数十名专家、学者,汇聚上海大学,由《剑魂萧韵:龚自珍传》(作家出版社)引申开去,围绕在传记创作中如何把握好真实性与文学性表达的关系,如何融通历史人物与当下思想精神的关联等,展开了生动深入的探讨。

     

        李炳银认为,《剑魂萧韵:龚自珍传》一书结构独特,作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或人的经历写作,而是把人生分成生存的环境、人生仕途等几大板块,每一个板块内容集中地从不同方面表现龚自珍的精神性格。由于作者对传主思想的启发认识有整体判断,写起来比较从容。尤值一提的是,陈歆耕对龚自珍的写作不是就事论事。“过去有很多历史研究或者传记文学把历史写成了历史。反映历史的真实没有错,但是容易把历史写死,看不到今天书写历史的价值。但是《剑魂萧韵:龚自珍传》以一种理性、知性的感觉接近传主,让我们感觉到重新走近、书写龚自珍的必要性。所以他的评判、议论、分析、纠误、辨难具有特别的意义。”

     

        评论家李建军曾对照龚自珍全集阅读《剑魂萧韵:龚自珍传》。他发现,陈歆耕的作品提供了很多有趣的细节,将循规蹈矩的时代里龚自珍个性的可爱,自由健康的心性体现出来,充分写出了龚自珍人格上的健全,文化意识的自觉,以及批判精神的强大,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龚自珍的剑气箫心、刚柔并济。

     

        “陈歆耕以启蒙性为核心和主线,在广阔的比较视野和开阔的历史视野中,细致而深入地叙写了龚自珍的现代性人格的成长历程,揭示了他的启蒙思想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他的作品所包含的强烈的现实感和尖锐的批判性。”李建军指出,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是一部真正的文学性的传记。在叙述和构思上,作者力避沉闷无趣的平铺直叙,而是以聚焦关键问题和重要瞬间的方式,将人物的社会影响力和精神成长史,曲折有致地呈现了出来。生动有趣是一部成熟的传记作品的重要品质。《剑魂萧韵:龚自珍传》正是这样一部很有趣的作品。作者很善于捕捉精彩的细节,善于因小见大,善于联想和类比,善于分析和议论,所以,读来使人津津有味,亹亹不倦。总之,这是一部融文学性与学术性、可读性与思想性为一体的难得的传记佳作,是近十多年来历史人物传记创作值得关注的重要收获。

     

        如果说克罗齐的观点:“一切历史皆当代史”为学界所认同,那么传记在写作历史人物时,如何用当代人的眼光激活史实,让今人从历史中获得新的认知?这是写作历史名人的魅力,也是写作历史人物的困境。

     

        与会专家认为,陈歆耕的《剑魂萧韵:龚自珍传》在追求文学性表达和当下性思考的同时,注意把自己的所思和情感喷发,建立在严谨的史料梳理和考证上,力求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在史实的准确性学术性上经得起检验,是这部作品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中国文联副主席周涛谈到《剑魂萧韵:龚自珍传》具有的三个价值时,首先强调这部作品具有的史学价值。他认为,作者与传主有一种心有灵犀的精神连结,正是这种化合作用使然,使他能够更为切近地走进人物,使作品具有生命的体温、隽永的意味,也彰显出独特的价值。曾在19年前即写过《龚自珍传》的雷雨,称赞作者几乎搜集到所有龚自珍的史料,广纳前人成果,使得作者对传主的思想、艺术成就进行诠释解读时做到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研讨会由上海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和作家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文联副主席周涛、作家出版社《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编委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评论家、学者韩石山、任芙康等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由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郝雨共同主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