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5月25日 星期三

    现实主义

    柳建伟:写现在出版的,还是写将来出版的,这是个问题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5月25日   18 版)
    网上文谈

    栏目主持/采写:舒晋瑜
    柳建伟,河南镇平人。1963年10月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北方城郭》《突出重围》《英雄时代》)、《惊涛骇浪》,长篇报告文学《红太阳白太阳》《日出东方》,中篇小说集《苍茫冬日》,电影剧本《惊涛骇浪》《骚动的原野》,电视连续剧《突出重围》《英雄时代》等。曾获茅盾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首届冯牧文学奖、第七届夏衍电影文学奖一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飞天奖、金鹰奖等。

        军旅作家柳建伟的专业是计算机。

     

        但是他觉得电脑使人懒。他研究同时代的作家,发现一个问题:假设他们换笔前十万字中有十个特别精彩的语言,那么换笔后就只剩下一个。

     

        “都是电脑惹的祸。”他说,你一击键盘,联想的功能会使近义词出来十几个,作家会不自觉地选择。他们不会想到个别词的歧义。

     

        柳建伟坚持不换笔的第二个原因是,他用的笔是母亲留给他的遗物。创作是奇怪的劳动,一拿起笔,很快就能进入写作状态,而且写得很安静。所以他至今不会用电脑打字,甚至不会用电脑上网收发邮件,以后也不准备用电脑写作。

     

        电脑不好,手机不错

     

        读书报:能否谈谈你和网络的关系?

     

        柳建伟:感谢智能手机的发明,让我这个套中人终于和网络通过指尖的滑动,发生了联系。

     

        现在,我每天用手机上网阅读大约要一个半小时以上。我几十年养成的读报习惯已经没有了。

     

        我是军人,纪律约束我无法开微博,所以在网上没粉丝,也没什么关注我的吧。

     

        读书报:你关注网络文学吗?网络上也有很多战争题材的作品,是否留意过?能谈谈对网络和网络文学的看法吗?

     

        柳建伟:我因只会用手机上网,手机屏太小,只能适度关注网络文学,对网上的战争题材作品关注的也不多。但我会买纸媒出版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看。

     

        网络文学值得重视。因网络发表无门槛,好作家在理论上就不会被埋没了。这些年,确实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

     

        网络是个好东西。它让世界上的每个人在理论上均可实现相互、同时感知对方的存在。它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极方便与快捷。对作家来说,网络可以提供几乎所有基本面的知识。

     

        那个时候的军艺

     

        读书报:大学毕业后,你在成都军区大邑县一支部队里一干就是八年,这八年你主要经历了什么?

     

        柳建伟:我是大学二年级开始学习写作的,那年我十七岁。上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选择写作道路的人很多,就像这二十年选择下海经商一样,很平常的选择。

     

        大学毕业后的八年,我一直在四川成都大邑县为写作做准备。因是学工出身,对搞创作也搞了个中长期规划。这个规划中,系统学习被我放在第一位。这八年间,主要精力用于读书,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也读几乎所有门类的杂书。期间,用了近三年为读军事学和哲学研究生做准备。阴差阳错,均没考成。但这些系统的准备让我受益良多。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因社会和自身都遇到些难解问题,我开始对历史发生兴趣,集中读了钱穆和钱锺书的几乎全部著作。二钱相较,我更喜欢钱穆。我的历史观的形成,受钱穆影响较大。

     

        这八年,是我计划练内功的时期,直到今天,我还在收这段苦修的红利。我时常怀念在大邑闭门读书的美好时光。

     

        读书报:1991年,你再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大专。其实当时你已经有了本科文凭。你是怎么考虑的?

     

        柳建伟:大邑读书期间,正是金庸热。金庸的作品,我自然是全部熟读了。《鹿鼎记》应是罕见的文学杰作,有这一部作品,有一个韦小宝,他就是文学大师了。他另外的纯武侠作品自然也都是侠文学中的杰作。在他构筑的武侠世界里,要想成绝世高手,需三个要素,一是天份加苦练,二是要接触武功绝学秘笈,三是要拜个绝顶高手做老师。我十分认同金庸的成才观。

     

        我在大邑苦修八年,没见什么文学秘笈,更没见到一个文学大家的真容,长期如此,肯定不行。这时候,有到北京读书、学习文学创作的机会,别说是大专,就是小学、幼儿园,也必须读。这就是我当时的考虑。

     

        读书报:在军艺的学习对你的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柳建伟:我读的是军艺文学系第四届大专班,此前,这种班军艺已办了三届。前三届军艺文学系,现在名满天下的我的学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莫言大师兄得了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阎连科三师兄得了中国第一个卡夫卡文学奖,莫言、徐贵祥和麦家得了茅盾文学奖,李存葆、朱向前、李鸣生、王久辛等十几个学兄都得了鲁迅文学奖,这个光荣的名单,还可以列出很长很长。但是,在我入校的1991年,这些师兄们,除了莫言和李存葆算是名扬天下外,其余的人均没写出他们的代表作。即使是莫言,那时一部长篇也没出版,阎连科刚刚以“东京九流人物志”系列中篇和“瑶沟”系列中篇斩露头角,徐贵祥和麦家均只发表过很少的有点响动的中篇小说。

     

        我讲这些,是要说明文学之路要按马拉松来走,来观察。我们第四届的同学,入校时没一个可谓在全国有影响。二十几年过去,我们军艺第四届还是出了一些人的。女同学辛茹获过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她后来还创作了四部每部在四千行以上的长诗,现在当然是一流的中国诗人了。女同学刘静刚毕业就写了《父母爱情》,前年她自己操刀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播出时万人空巷,她现在成了一线的电视剧编剧。男同学中的陶纯,去年出了长篇力作《一座营盘》。因此,我对我们军艺文学系“黄埔四期”同学的文学未来充满希冀。

     

        军艺文学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非常独特的,主要以各种讲座为主,目的是让学员接受八国来风的各种吹拂。我到军艺读书,目的就是学秘笈,就是选老师,军艺的教学方法让我很满意。还有,那时军艺的开放度和宽容度,都是今天无法比拟的。我一直认为,军艺文学系能出莫言和阎连科这样今天有世界影响的大作家,与那七八年军艺文学系兼容并包、自由开放的办学方法分不开。莫言和阎连科入军艺前,均没在别的大学学习过,他们受军艺这方面的良性影响也就更大,后来取得的成就也更大。

     

        续《废都》

     

        读书报:听说《废都》大卖时,还有书商出高价让你为《废都》写续?贾平凹知道吗?后来《废都》被禁,续作命运如何?现在你怎样看当年的这一尝试?

     

        柳建伟:1992年至1994年,我家运交华盖,先是祖父病逝,接着便是盖集资房没钱,1993年夏天,帮助我母亲带我女儿的保姆患脑溢血去世了,母亲觉着保姆只有十八岁,又是在我家发的病,主动提出给保姆家八千元,次年,母亲也患了绝症。这一系列的变故,让我认识到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废都》与《白鹿原》几乎同时期问世,均堪称杰作。从个人喜好上讲,我当时就认为《废都》甚至要高于《白鹿原》。《废都》在艺术上均衡完整,一个庄之蝶写透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白鹿原》在结构上,有前后不一致处,前半部堪称伟大,后半部只能称优秀。今天对这两本书,我依然如此评价。《废都》解禁后,专业评价在走高。《白鹿原》改电影,改话剧,都不大成功,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原著结构上后半部存在难解的问题。我对《废都》自然也有不满,不满在庄之蝶太显颓废了些,炼狱般的经历不够,作品呈现显眼的未完成性,很可能是作者写得太累太悲苦,已无力无心再试炼主人公了,只好让他昏死算了。

     

        我为《废都》写续,一是为这个认识,二是因有文友支持我做续,三是有书商愿以十万元作为稿费并肯先付一万元定金。这一万元是我家亟需的东西啊!我无法拒绝。

     

        我的续书名叫《虚城》,所有人物和线索全由贾老师原书提供,长度是三十三万字。遗憾的是,我写到尾声时,《废都》被禁了。

     

        后来,何启治老师知道我写了《废都》续书后,要去看了。看后,他才找了《废都》看,他说你的不差什么,又说你可以写出不错的长篇。

     

        《虚城》书稿后来交到了《废都》责编田珍颖老师手里,她认为我在语言上仿贾老师能打八十分,写得也不错。她后来提出过经贾老师授权后,先在香港出版的方案。不知因为什么,此事没做成。大约在1996年,田老师把书稿交还了我。

     

        我不后悔写过《虚城》这本书。没有这本书,何启治老师不会很快判断出我能写长篇,我的创作之路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了。真的不知贾老师知不知我给他的书写过续,我是很愿意让他看看我续的这条狗尾的。书稿已躺在我旧书稿箱二十三年了,不知它有没有见天日的机会。

     

        1995年前后,我还与何启治老师合作过一部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在1979年至1995年间命运变化的长篇小说。这部叫《当代往事》的小说,现在自然也是不合时宜的,也就没让人看过。我认为特别值得写的东西,会毫不犹豫去做,结果是什么,我是不管的。

     

        我妄议过

     

        读书报:你在创作中是否常常遇到瓶颈?创作中你认为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

     

        柳建伟:对成熟一些或者是较为理性的作家而言,瓶颈是不常遇到的,因为这样的作家对生活资源和创作能力的极限,是有基本的预判的。这样的作家知道,什么样的东西下一步不能再写下去了,他会在较早一个时期,寻找另一种创作的掌子面。

     

        我写完“时代三部曲”最后一部之前,就知道环境等因素限制我无法再这样写现实了,我就自觉中止了这种写作,转向到了现实题材影视剧本的创作。《SARS危机》是个例外,因为非典来了,哪里也无法去了,我就想在家记录下这个重大事件。

     

        过了十几年,我觉得又到了用长篇小说记录现实的时候了,就开始着手准备。准备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了很大、很多的困惑。最大的困惑是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写《突出重围》这种提出尖锐问题,暴露社会深层矛盾的作品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写《北方城郭》里面贪官的多面性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写《英雄时代》里那些影响执政基础的诸多深层问题了。回头一看,我十几年前的这几部作品,杞人忧天过,也妄议过。

     

        目前,我正处在一个十分矛盾的状态中。譬如说,十几年前,我在《英雄时代》中,以禇时健为原型写了一个人物,写了转型中国一些能人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禇时健现在出了狱,又成了柑桔大王和企业家偶像,今天该怎么评价他,难道不让人困惑吗?还有,文学该怎么描画刘志军,也让人相当困惑。

     

        所以,我又迟迟无法再次下笔写当下的中国。从目前来看,我的这种大困惑是无解的。当今中国社会的撕裂已达粉末的程度,作家理应站出来作些呼吁,尝试些疗救的。可惜有无物之阵困着,喊不出声,动弹不得。这种状况仍在持续,让人苦闷加郁闷。

     

        读书报:可否谈谈你目前的创作状态?听说你正在创作新小说?

     

        柳建伟:我现在的创作状态,可以说又好又不好。说好,是我有几个极成熟的现实题材长篇构思,生活的贮备也够了,创作欲望很强烈。说不好,是我对现实诸多问题想得太多,有些悲观,有些苦闷,不敢冒险了,面临着哈姆雷特的问题。

     

        新小说是必须写的。写成现在能出版的,还是写成将来再出版的,是个问题。所以,只能写写停停。十六年前,我与二月河先生同台做节目,意识到写历史小说自由空间更大,就有了写历史小说的想法,后来也不停地规划过,现也有具体的构思。我不大清楚我下一步出版的小说会是个什么品种。因为我可能会写完一部小说后,把它放在箱子里,一放就放很久。

     

        茅奖内幕

     

        读书报:《英雄时代》于2001年3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家》2001年第二期全文刊发。一部未进入终评的作品最后意外得奖,有一些幸运的成份,也不排除其必然的因素。这部作品获奖,中间是否经历波折?关于作品参评,你都了解什么?能否多透露些内幕?

     

        柳建伟:这部作品参评的经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应有详细记录,我这里只能凭记忆回答一些,可能不大准确。

     

        第六届茅盾奖从选送作品到最终评奖揭晓,印象当中有两三年的时间。我记得最早报名,是以《时代三部曲》一起报的。当时我和出版社考虑到《北方城郭》在第五届评奖,已进入过终评二十部名单,这次再加上《突出重围》和《英雄时代》,应该有些胜算。报名时间应在2003年春天。

     

        那时,茅奖评奖分初评和终评两个阶段。初评评委会评出一个大名单,交终评评委会作终评基本备选篇目。终评评委会有三位评委联名提不在初评委评出大名单内的作品,经终评委一半以上同意后,也可列入终评名单。

     

        《时代三部曲》在参加初评时,有部分评委认为这个三部曲不合传统三部曲的定义,没有支持这三部作品。初评内部揭晓的二十部大名单没有《时代三部曲》,得到消息后,我和出版社都很沮丧。我从成都来京,责编刘稚和我还讨论过此事,认为应该拿出单本报奖才好。那时的规则是上届没评上,这届仍可继续参评。我们都后悔没有单独报《突出重围》或者是《英雄时代》。

     

        这时,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三个评委提名某一部作品参加终评了。那时,《突出重围》的同名电视剧热度未减,我们都认为终评委认可这本书的可能性较大,如提名这本,最后应有胜算,因为初评评委会提交的大名单,竟无一种属于写当代生活的。后来,终评名单出来后,终评委多数选择了《英雄时代》参加终评角逐。

     

        恰在名单公布前后,《英雄时代》的电视剧在央视八套黄金时间播出,这个片子因投资不足,加上制作周期不够长,片子播出后影响平平。我看了三集后,心里拔凉拔凉,断定此剧会对小说评奖产生不利影响,也就不再关注第六届茅奖终评的事了。不知什么原因,第六届终评会一直没开。到了2004年底,我就彻底不再想这件事了。2005年7月中旬,终评委集中评奖,我一点都不知道。

     

        读书报:时隔多年,现在看这部作品,你如何评价?

     

        柳建伟:《英雄时代》出版至今,已有整整十五年了,发行总册数已超过四十万。几天前,我刚刚收到人文社加印此书的通知。这说明读者认可了这本书。

     

        我对这部作品基本上是满意的。这本书对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世纪之交中国都市生活的描画,有它独特的价值。书中塑造的陆承伟、史天雄等人物形象,即使是对当下中国,仍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