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5月25日 星期三

    反思·对话·共建

    ——读祁志祥教授的《乐感美学》

    曾繁仁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5月25日   15 版)

        祁志祥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乐感美学》出版了。这是一本经过深思熟虑的论著,初读一过,收获良多。

     

        这是一本给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界同仁以反思的论著。因为本书以“建设性的后现代”为基本方法,力主传统与现代并取、本质与现象并尊、感受与思辨并重、主体与客体兼顾,反对以今非古,反对去本质化,反对去理性化等等。本书对于新时期以来开始发展的存在论与现象学美学提出异议,目的是“提供另一种不同的思考维度”。本人恰好是祁志祥教授本书所指的存在论与现象学美学的倡导者之一,因此该书的确给本人以反思的机会。随着阅读本书的进展,我不断地反思自己近十多年来的研究工作,进入与作者的对话之中。美学是哲学之一维,是自由思想的广阔空间,因此,越是有更多的不同声音,越是能够促进人们的思考与学术的发展。本书的出版的确给包括我在内的诸多学人提供了反思的空间,是促使我们深入思考的一个机遇。

     

        本书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具有自己的学术立场和学术观点,论述翔实而富有条理,知识面深广,且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志祥教授是从事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著有三卷本的《中国美学通史》和《中国美学原理》《佛教美学》等,见解独到,给人启发。他还撰有其他多种论著,如《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人学原理》《国学人文导论》等,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本书发扬了作者学术面深广的特点,体现了极强的综合性。其对于“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的论述广泛涉及古今中外,有强大的理论和现实依据。而且,志祥教授的论述广泛涉及当代美学与文学艺术的各种问题,诸如本质与反本质、解构与建构、现象学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美的终结、生态美学、行为艺术等等,对于这些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解答。打开本书,感到仿佛是一部百科全书,举凡美学研究的各种问题几乎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在兼顾西方美学成果的情况下吸收了许多中国古典美学资源,这在同类著作中是比较少见的。例如,本书在基本概念方面使用了壮美、阴柔、阳刚、适性等等中国古典美学慨念,在各种观点的论证中都尽量使用了中国古典美学材料,并与现代美学相联系,具有古今汇通的特点。本书还采取了特有的生态美学视角,在生态平等理论的指导下,论证了动物也具有审美能力的问题;在分析人感受对象形式美的五觉审美能力时,则运用了量化的生物感觉表达方式。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试图突破与创新的努力,使人耳目一新。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人是力主当代中国美学由认识论到存在论转型的,同时也认为现象学方法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种相对比较科学的方法,现象学与存在论是本人所强调的生态美学的哲学立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的转型以及对现象学方法的运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长期以来,我国在苏联时期僵化的机械唯物论影响下,尊奉一种唯物与唯心二分对立是两条哲学路线、两条政治路线斗争的思维理路,在美学领域将这种机械唯物主义奉若神明,以是否承认美的客观性作为正确与错误的标准。文学领域遵循的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斗争,美学领域则是客观美与主观美的斗争,我国美学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国际美学研究的大道。1978年之后,我们有了学习、借鉴当代国际哲学与美学的机会,发现当代存在论哲学与现象学方法是黑格尔逝世后西方理论家挣脱工业革命时期工具理性主客二分对立哲学与美学的重要成果,甚至马克思也在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只从客体或直观形式观察事物与现实的弊端,而主张从感性与实践方面观察事物,实际上已经包含某种现象学与存在论的内涵。其实,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叔本华与尼采的生命论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分析哲学、存在论哲学等等,都是试图通过某种途径将传统的工具理性哲学中的主客二分加以“悬搁”的,因此这些哲学和美学都是广义上的现象学。而存在论哲学与美学则是现象学方法更加彻底的实践。在我国美学界,这种现象学方法也逐步被运用。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曾经在其1993年出版的《美学新论》中论述了美与美感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从存在与意识关系的哲学角度看当然是先有美然后有美感,但从审美的实际看则美与美感犹如火与光那样同时诞生同时存在并无先后之分,这实际上已经将美与美感的对立加以了悬搁。所以美与美感的对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例如,美是乐感对象,而美感是乐感本身,这其实是对于“乐感”这一件事情的两种语言表达,还是说的乐感这一件事。其实,美与美感在现实中乃至在论述中是难以区分的。此外值得指出的是,人们对于现象学美学也存有诸多不准确的表达与误读。如关于本体与本质的关系问题,现象学哲学与美学并不同意所谓“中心性”的本质研究,但从来也没有抹杀本体的研究,都强调由“存在者”进入作为本体的“存在”,这实际上是一种本体的研究方法与思考路径。至于是否有客观美的问题,现象学与存在论美学力主审美是人与对象的一种关系,审美对象也是一种关系性概念,但并不否认对象所具有的客观存在的审美质素与艺术质素,正是这些质素使得某些事物可能成为审美对象。不过,审美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些“质素”在没有被审美之前是处于一种沉睡状态的。

     

        当然值得指出的是,现象学方法与本质论方法是当代美学研究中两种不同的治学方法与致思路径。前者是将美学作为人文学科,坚持美学是人学,审美是人的一种肯定性的情感经验,因此更多使用的是对这种经验的描述性论述。而“本质论”则是试图从某种逻辑起点出发的研究方法。这种本质论研究方法与致思路径,当然承认美的客观性、概念的逻辑起点等。我个人认为这种逻辑的研究方法也不失为一种可以运用的有效方法。当代我国美学大量存在的实践论美学很多就是使用的这种方法,本书也运用了这种方法。我认为这种方法完全可以在建设性后现代的视阈下得到新的发展,与现象学方法等相互讨论,共同推动美学研究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我由衷祝贺志祥教授在基本美学原理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作者系中华美学学会前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乐感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