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5月25日 星期三

    假如给你三天黑暗……

    ——盲人陈燕与导盲犬珍妮的故事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5月25日   12 版)

        她我要努力把别人眼中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把别人耳中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把别人唇上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

     

        ——海伦·凯勒

     

        牠狗是唯一爱你甚过于你爱自己的生物。

     

        ——德国作家温鲁

     

        她和牠我和珍妮是生死与共的关系。牠不光是我的眼睛,更是我的女儿。

     

        ——陈燕

     

        她喜欢一切能动的东西。滑旱冰、开卡丁车、骑独轮车都能带给她一种自由自在、飞翔般的感觉。

     

        唱歌、游泳(深水证)、跆拳道(黄带)、绘画、弹钢琴、调钢琴、写作、演讲、操作电脑、收拾房间、手工活、全套包饺子……这么说吧,还有什么是她不会的?

     

        这“十八般武艺”有的是出于兴趣,有的则是被逼出来的。比如,童年时因为看不见而常被欺负,没人愿意跟她玩儿。一些顽童总是对她到底能看见什么格外感兴趣,常常打她一下就围着障碍物跑,她只要追赶就会被撞到或摔倒,顽童们见状便开心得哈哈大笑。后来她练会了打暗器的本领,顽童们再故伎重演时,她就让石子去追他们了。

     

        她从小双眼便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完全失明,几次手术均以失败告终。

     

        上帝给她这个盲人关上了一扇门,又给她打开了一扇窗——不,是好几扇窗。

     

        她就是陈燕。

     

        一生笃信佛教的姥姥和中国盲人钢琴调律师委员会主任李任炜是她一生最重要的两个贵人,前者教她做人,后者教她做事。

     

        她成名甚早,2004年就出版了自传《陈燕耳边的世界》。她的诸多头衔中包括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北京陈燕新乐钢琴调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燕钢琴公益热线创办者兼主持人、北京市东城区盲人协会主席等等。

     

        对于“盲”字,字典上的解释是:“亡”意为“丧失”、“消失”、“失去”。“目”指“视力”。“亡”与“目”联合起来表示“丧失视力”。本义:双目失明。

     

        盲人被称为“残中之残”,困难群体中最困难的群体。

     

        一个像她这样的人,虽然不幸双眼失明,虽然世界在她的眼里无比模糊,可她的心却清净透亮,就像西北风劲吹时北京上空那万里无云的蓝天,没有丝毫阴影。她看这个世界的方式是用心。她的心里充满了光明。

     

        “健全人”或“正常人”通常只开发了其生命潜能的一小部分,而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和演讲家海伦·凯勒、意大利著名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盲人女教授杨佳和本文中的陈燕们则显然大幅度地开发了某些沉睡的潜能,焕发出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小时候,安德烈·波切利的父亲对他说:“小家伙,别气馁!这个世界属于每一个人。虽然你看不见你眼前的世界,但是,你至少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让这个世界看见你!”

     

        世界上最疼她的姥姥也说过类似的话。她做到了。她让这个世界看见了她。

     

        她知道她是带着使命而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现在看来,主要有两个使命:一是为残疾人争光;二是宣传导盲犬。

     

        她喜欢猫,她的外号就叫“猫妈”。她的猫缘很深很深。喜欢猫的姥姥说猫有九条命、七个魂,姥姥希望命运多舛的她能像猫一样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她的第一只猫黄黄在她5岁时走进她的生活,陪伴了她整整13年。黄黄不仅是她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唯一的朋友和伙伴,还是她的第一个模特——从小就立志当画家的她不能摸人就只能摸猫。黄黄在她18岁那年寿终正寝了,她痛失好友,哭了一个礼拜,然后给黄黄盖上漂亮的手绢,装进一个漂亮的盒子,埋在离姥姥家不远的人定湖公园半山腰上。想黄黄的时候她就去荡秋千,荡啊荡啊,荡到最高处黄黄就能看见她了。墙上挂着的那幅画就是她笔下的黄黄,上面的题词是“笑对人生”。

     

        对一个生下来刚满五个月就因眼疾而被亲生父母抛弃的盲人而言,她深知被遗弃和流浪的滋味。这些年来,她一直在救助流浪猫,也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人救助流浪猫。在其夫郭长利的密云乡下老家,生活着她从城里救助的5只已绝育的流浪猫。每个月去看婆婆时,她都会把足够的猫粮带去。婆婆也是个有猫缘的人,放着孙子不带却给她带猫。那5只猫咪不光自己享用她定时送去的猫粮,还呼朋唤友,招来不少同村的乡下猫儿一起大快朵颐。所以啊,她特受猫咪欢迎,送去的猫粮也一直在增加。

     

        她说她从猫咪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比如说,对猫而言,尤其是对流浪猫而言,每天都很可能是其生命的最后一天。而她这个人呢,曾先后接受过11次手术、报过3次病危、少2个器官……所以她也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过,认真过好每一天。这不是悲观而是乐观,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当下的把握。

     

        对人、对动物的感恩无以言表。她喜欢换位思考。“如果猫是人、我是猫,该怎样互相对待?”有一次,丈夫的朋友送来十只活螃蟹让他们蒸熟了吃,可她想的是,如果她是蒸锅里的螃蟹该多么的痛苦,最后她把十只螃蟹全放生了。她相信,如果人人都能换位思考,就不会有那么多残害动物的人了。

     

        尊重生命,善待动物,知恩图报,行善不求回报,这些在她看来都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所以,她会持之以恒地帮助比她更弱势的人和动物;对义务出车接送她参加公益活动的志愿者,她坚持支付车费、油费、过路费;她自己连代步车都没有一辆,却已向大连导盲犬基地捐赠了16万多元……

     

        “盲人靠耳朵和手可以用电脑写书,发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我出生就生活在黑暗里,为了在光明世界中活得像健全人一样,我付出比别人多很多倍的努力。现在,我把自己的生活打开,希望你们走进来,看到黑暗世界里的风景和你所不了解的盲人世界。盲人害怕别人可怜和同情,我们最渴望的是,像健全人一样的生活。”这是她的微博置顶的一段话。

     

        这么喜欢猫的一个盲人,在2011年之前,从未想过此生会与狗结缘。

     

        “牠”。这个字觉得陌生?让我们来看看字典是怎么解释的:“牠”tā同“它”。【代】(它的异体字)书面语,用作动物的第三指称词【it】”。而字典里对“它”的解释:它tā代词,称人以外的事物:它们。其它。

     

        通常在提到动物时我总是用“他”或“她”,与人类一样,但因为这篇文章里有两个“她”,所以我选用了“牠”而不是“它”,是因为“牠”专称动物,在我看来是个比较有尊严的字。而“它”则包括人类这种动物之外的所有其他事物,动物也被包括在内,是一个冷冰冰、毫无生命温度的字眼。

     

        牠今年5岁。生来就与盲人有缘,经过长期严格的专业训练后成为一只导盲犬。

     

        导盲犬是什么?其英文称谓对此作了最直截了当的解释:aseeing-eyedog或aguidedog——导盲犬是盲人的眼睛、拐杖、朋友和翅膀,是工作犬,公益犬,是劳动模范,是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奉献给人类的爱心天使。在欧美、日本等国,导盲犬数量众多,民众对导盲犬的认知程度很高,导盲犬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和普遍善待。相比之下,导盲犬在我国起步较晚,数量稀少,面临着被绝大多数城市的公共场所拒之门外的共同困境。

     

        日本超级畅销书《再见了,可鲁》和根据此书改编的日本影片《导盲犬小Q》感动了亿万读者与观众,把一只导盲犬的生命轨迹质朴动人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导盲犬珍妮是条黑色的纯种拉布拉多犬。牠是大连导盲犬基地培训出来的明星犬。牠可是见过大世面的哦,在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做过展示犬,在亚残会开幕式上引导中国著名盲人田径运动员吴春苗出场。

     

        牠是中国第18只导盲犬,也是北京第5只导盲犬。可你知道中国有多少盲人吗?1731万(中国盲人协会数据)。对比多么悬殊的数字啊!

     

        牠每天都尽职尽责,认真工作,快乐生活。妈妈陈燕就是牠全部的世界。

     

        牠在迄今为止短短的狗生中阅尽了人间百态、世事沧桑,但还是选择对人信任与宽容。

     

        牠知道牠和她一样,都是来以身说法、度化人心的。

     

        牠睡觉打呼噜。牠喜欢猫。喜欢她身上抹不去的猫味。

     

        牠也是世界上首只到过拉萨的导盲犬——当然是和她一起。

     

        她带牠到全国各地做巡回演讲,工作中的牠既专业又敬业。工作之余,她喜欢“看着”牠尽情地奔跑撒欢儿。在去过的所有地方中,牠最喜欢大海,最喜欢三亚,“这里有大海有草地,有能让导盲犬住的地方,在酒店里,不论是顾客还是工作人员都没有拒绝过导盲犬,在这里珍妮很幸福”。她温柔地扒开牠那拉布拉多犬特有的大耳朵对她说:“你给妈妈当眼睛一生,妈妈把自己能给你的爱毫无保留地全都给你,大黑狗,妈妈爱你!”

     

        关于狗最有名的名人名言,恐怕莫过于著名捷克裔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这段话了:“狗儿是我们与天堂的联结。牠们不懂何为邪恶、嫉妒、不满。在美丽的黄昏,和狗儿并肩坐在河边,有如重回伊甸园。即使什么事也不做也不觉得无聊——只有幸福平和。”

     

        在“与导盲犬同行——我愿意!”的主题活动上,刚从山东东营导盲犬基地考察归来的河北省佛教慈善功德会会长常辉法师说:“中国的导盲犬训导事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有很多事值得我们为盲人朋友们做。其实世人皆是盲人,只是自己不肯承认而已。《华严经》有段经文道:‘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佛法的经典都是给我们治心病的,所以佛也被比喻为大医王,医治一切众生的心病。佛教也如同导盲犬,是心盲之人需要的一只导盲犬。导盲犬所导的不仅是眼之盲,更是心之盲。”

     

        她怕狗。从小就怕狗,怕被狗咬。从来不曾料到有一天自己的生活会跟狗挂上钩,再也分不开。

     

        一切源于一场严重的车祸。一场改变了她生活的意外事故。在轮椅上苦熬过一年多时光、在她几乎放弃了活下去的信心时,2011年4月的一天,导盲犬珍妮走进了她的生活。从那时到现在,她和牠已经形影不离相依为命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因缘不可思议。

     

        如果说,她与珍妮的关系原来是铁的话,那么,让铁变成钢的是两次交通事故,一次是珍妮舍身救她,一次是她忘我救珍妮。经此两劫,双方都证明了自己可以为对方而死,无论上天堂下地狱都要在一起。外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认为不值得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只狗。她不这么觉得。这不是一只普通的狗,牠是她的救命恩狗,是她的亲闺女!她设想过很多危险的场景:地震、火灾……车祸就不用说了。如果只能在她和牠之中选一个生还者的话,她一定会把生的希望留给牠。

     

        她和牠是不可分离的生命共同体。她们的关系正应了英国大诗人拜伦对狗的赞美:“一生中最忠实的朋友,第一个迎接我,第一个保护我。”

     

        明明导盲犬身为工作犬的性质再清楚不过,明明有法律法规保障残疾人的权益,连2013年国际盲人节的主题都是“清除障碍,促进融合”,但她和牠却常常遭遇闭门羹。她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她说,情愿自己跟珍妮做先锋,为中国的盲人们踩出一条自由和幸福之路。

     

        有一些场景是她一想起来就心酸不已的,那是几个顽固拒绝珍妮进入的地方:

     

        1,北京地铁天通苑站(拒绝珍妮11次,珍妮难过得趴在地上大滴大滴地掉眼泪);

     

        2,苏州拙政园(门卫粗暴地动手往外推搡珍妮);

     

        3,南京玄武湖公园(保安用力拖拽陪陈燕入园的珍妮);

     

        4,北京某麦当劳餐厅(在她的坚持下珍妮进去了,但她和珍妮都被服务员当做“透明物”而置之不理);

     

        5,北京出租车(一辆一辆地停下,一见有狗,又一辆一辆地开走了)……

     

        “你可以不让我们进入,但任何人都不能动珍妮一指头!”——这是陈燕心里坚守的底线。

     

        她原来挺温柔的,现在因为某些地方和某些人类对待牠的态度而变得“凶”起来,她说,这“都是给逼出来的”。

     

        又有多少北京和各地的航线、公园、超市、地铁、医院等公众场所友好地对她和牠敞开了大门啊。去年12月她公益巡回演讲的最后一站成都给了她和牠一个小小的惊喜,让我们看看当地报刊的标题吧:

     

        “成都地铁紧急修改规定,让珍妮成为第一只导盲犬乘客”

     

        “有请导盲犬珍妮带妈妈上成都地铁!”

     

        “成都:一只导盲犬给一座城带来的文明进步”……

     

        她这个盲人是个大忙人。本来,靠一手出色的调琴绝技她完全可以过上丰裕的生活。如果抓紧时间,她一天可以调四台琴,最多可以赚1000多元钱。但自从牠进入她的生活后,她起码将一半的时间花在了演讲和宣传导盲犬上。生活中并非凡事都能用金钱衡量。这样的付出她心甘情愿。

     

        她和牠已经在全国各地做了1000多场公益励志讲座,讲述她和牠的故事。牠的使命是来帮助她,她的使命则是通过宣传牠让更多的人了解导盲犬,从而使更多的盲人朋友受惠。

     

        她以她和牠的名义开了微博,分享她和牠在一起的每一个日子,普及和宣传导盲犬知识,呼吁与国际接轨,希望更多的公众场所对导盲犬说YES。她每天至少发一条微博,把这当作工作来做。迄今为止,牠的新浪微博拥有9万多粉丝,腾讯微博拥有近18万粉丝。

     

        记录了她和牠共同生活的点滴与瞬间的《妈妈,我是你的眼》一书于2012年7月出版。光是一个书名就足以打动人心。

     

        海伦·凯勒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陈燕却说“假如给你三天黑暗”。为什么?她希望“正常人”能在这三天里体会盲人的世界,因为“正常人”对盲人太不了解了。“正常人”什么都能看见还怨天尤人,发泄、报复、杀人、放火,可你什么时候听说盲人犯罪了?他们知足常乐。

     

        如果三天黑暗太长的话,那就缩短到三个小时吧!跟她到西单木马童话黑暗主题餐厅体验三小时,跟盲人共同进餐。闭上眼睛,打开心灵。重返光明世界后你一定会加倍地感恩和惜福,也会对盲人和导盲犬更加宽容。

     

        虽然她和牠都还年轻,可狗狗的寿命比人短得多,于是她早就规划好了她俩的未来:等牠老了、干不动了,不把牠退还给寄养家庭,而是买一个大大的推车,让牠坐在里面,她推着牠,再重新领养一只导盲犬,给她和牠带路……

     

        “我和珍妮是生死与共的关系。牠不光是我的眼睛,更是我的女儿。”

     

        当最终分离的时刻到来时,她一定会像导盲犬小Q的养父母仁井夫妇那样,握着牠的爪子,说着感谢牠的话,陪牠走完最后的一程,不给牠和自己留下任何遗憾。

     

        具体的设想有如下几个:

     

        1,把牠做成标本,捐赠给国家动物博物馆,牠毕竟是中国最有名的导盲犬,可以在身后继续宣传导盲犬,待以后导盲犬在中国畅通无阻时牠仍会被感念;

     

        2,葬在大连家乡,牠喜欢大海,把牠的骨灰撒到大海里;

     

        3,长利说一定要给牠立碑,牠一生做了这么多好事,要让人知道;

     

        4,北京天桥一带有位老手艺人会用木头加橡胶做出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请他做一只“珍妮”,永远陪伴在她身边,再贵也在所不惜。

     

        ……

     

        以上方案均有一个前提,即假设牠比她先离开这个世界。万一她先离开,那就让牠退役,送回大连原来的寄养家庭,颐养天年。因为牠,她已经和牠原来寄养家庭的女主人成了好姐妹,她相信牠一定会受到善待。

     

        人生苦短,狗生苦短,一定要让珍妮高高兴兴地过好每一天。

     

        人有人命,狗有狗命。中国屈指可数的导盲犬里,有的连主人家的门都不让进,只能待在柴房里,生病了也得不到及时诊治;有的则被迫整天“宅”在家里当宠物,因为这儿也不让去那儿也不让去……

     

        牠遇到了她,她把牠视为同样的生命。牠生来就是她的眼睛。此乃天作之合。

     

        她从小学的是盲文,会写的汉字仅限于:陈燕、珍妮、郭长利、笑对人生。

     

        谁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而牠就是她那双隐形的翅膀,是牠让她那双隐形的翅膀变为有形。她和牠都是有着一对翅膀的天使,飞翔,飞翔,相互扶持着飞翔。

     

        她的理想是:人为的天堑变通途,一人一狗走天涯。

     

        在去年11月23日举办的“与导盲犬同行——我愿意!”的主题活动结束时,她演唱了她和牠最喜欢的那支歌《隐形的翅膀》,珍妮——陈燕的翅膀和眼睛——静静地坐在她的右脚边听牠最爱的妈妈声情并茂的歌声: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

     

        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

     

        我知道

     

        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

     

        飞过绝望

     

        (本文摘自《另一次是遇见你:关于动保/素食/生命》,张丹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3月第一版,定价:30.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