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5月11日 星期三

    书意过眼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5月11日   09 版)

        作为一个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多年的人,我的直觉告诉我,发表这样的作品在当时是会遇到麻烦的。写作技术上的某些缺陷处理起来并不难,问题往往出在作品的思想政治和艺术倾向上。恰恰《白鹿原》在创作的思想艺术倾向上有着历史性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往往会伴随着某种代价。

        ——时任《当代》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常振家忆及当年看到《白鹿原》文稿后激动不已又顾虑重重,幸运的是他没有错过这部作品,最终刊发(《北京晚报》“艺评”2016年5月3日,《〈白鹿原〉发表时的那些事》)。

        上世纪初次点校“二十四史”,为了快速整理出可供民众阅读的通行本,诸史点校采用的是以某一版本为工作本,“不主一本、择善而从”的整理方式。这种做法对文字校改主观性较强,且大多不出校勘记,从而抹杀了不同版本间的文字差异,其实并不可取。如《辽史》即以百衲本为工作本,但在具体点校中,既有以百衲本为底本者,也有不少地方是以乾隆殿本为底本,甚至还有据理校径改者,这并不符合现代的古籍整理规范。

        ——主攻宋辽金史研究、主持修订点校本《辽史》修订本的历史学者刘浦江生前曾对上世纪《辽史》点校本的不足有所分析(《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6年5月8日,《〈辽史〉的纂修与整理》)。

        感谢香港的郊野,让我在这个大都会的边疆获得充裕的时间,学习这堂城市的自然美学课,进而认同一个地方的生活文化,关心其未来的生态环境发展。……其实我的创作不仅仅是“徐霞客式”东方的写作,还有参考一些西方自然科学式笔法,可谓“中西结合”。我的企图心很强的,想同时记录这个城镇和吸引大家关注,当然能不能达到就不知道了(笑)。最起码是一种生活价值的寻找和追求。我很在乎郊野与城市的关系,我认为郊野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点缀式的公园,应该有更多样的郊野出现。

        ——醉心自然、城市风物的台湾作家刘克襄在《四分之三的香港》中,呈现给读者一个高楼大厦、繁华喧嚣之外的郊野香港(《晶报》“深港书评”2016年4月16日,《刘克襄:在香港的郊野上一堂自然美学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