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5月11日 星期三

    在俄国文学经典之外

    张冰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5月11日   19 版)

        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论》的导论里指出思想史的传统写法:“经典、经典的征引、注释与解说、精英的文字论述,则把思想史的线索连缀起来,只要被采撷在书中,经典就真的‘名垂青史’。”然而,类似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思想史。长期以来,学界对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认识很多都习惯于停留在经典上:创作方面的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文艺理论家方面的“别车杜”三驾马车等等。苏州大学文学院朱建刚的新作《十九世纪下半期俄国反虚无主义文学研究》则另辟蹊径,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

        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反虚无主义文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可以分为四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背景综述,即反虚无主义小说的研究现状,其出现的背景等;第二部分为理论与组织分析,分别选取斯特拉霍夫和卡特科夫为例,对其在反虚无主义小说创作的理论和组织工作上的意义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列斯科夫、皮谢姆斯基、冈察洛夫这四位作家及其作品的重点分析;第四部分为反虚无主义小说与白银时代的关系,以《路标》文集的反思及白银时代关于《群魔》上演的争论为例。

        由于意识形态及历史文化的关系,反虚无主义小说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我们国内学术界,长期处于无名状态。不但没有中译本,连俄文的原著都很难寻找。如皮谢姆斯基的《浑浊的海》一书,该书引用的就是1895年的版本。书里所涉及的《浑浊的海》《无路可走》《结仇》《悬崖》《群魔》等俄文作品,除后两部外,国内学术界目前基本上没有介绍。作者为撰写该书赴莫斯科大学语文系访学一年,期间与莫斯科大学、别尔哥罗德大学等相关学者就有关论题展开讨论,也搜集了不少俄罗斯学界及欧美学界的研究材料(事实上,俄罗斯也是近几年才陆续重版十九世纪那批保守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因此,书中很多作品文本和研究专著都是2012或2013年的。

        此外,反虚无主义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如果说此前的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研究,多数立足于进步革命角度的话,那么研究反虚无主义小说则需要从逆向思维出发,打破原有思维定势,对一些经典文本、经典作家批评家做出新的解释。比如,历来被视为反动保守文学的反虚无主义小说是否有其合理之处;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及文学批评的互动关系如何;反虚无主义小说家在当时所遭受的批评是否恰当等等。研究反虚无主义,也能有助于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历程。比如列斯科夫为何会从青年作家变成人人喊打的文学界叛徒,这期间就不能忽略他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争论,以及反虚无主义小说《无路可走》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今天所了解的俄国文学名著,几乎没有发表在当时的进步刊物上,相反素来以亲官方面目出现的《俄国导报》倒发表了大量的经典作品。文学批评的激进化与作家创作的保守化,这是一个值得分析的话题。该书通过对具体批评家、作家的分析,已对此有所涉猎。

        该书剖析十九世纪60-70年代俄国文学的论争,既考虑到了文学作品的分析,同时也注意社会思潮对作品的渗透;不但研究分析了一批久为人遗忘的作品,而且也介绍分析了尼古拉·斯特拉霍夫、米哈伊尔·卡特科夫两位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关键人物。朱建刚的这部力作着重指出:斯特拉霍夫作为反虚无主义理论家、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对文学中的虚无主义问题多有评论,得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肯定,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因意识形态的原因,此人却长期被埋没于故纸堆里。另外,卡特科夫作为反虚无主义核心,他和他的《俄国导报》在反虚无主义文学形成、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卡特科夫不但自己撰文分析虚无主义问题,而且通过组织大批文学家创作相应的作品,不但在俄国文坛隐约形成了一个反虚无主义小说的派别,更重要的是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2012年,俄罗斯出齐了6卷本卡特科夫文集,这似乎可以看作卡特科夫在俄罗斯的回归。至于说到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具体研究,俄罗斯也只是刚刚开始,在我国学术界则尚属首次介绍。

        严格来说,反虚无主义小说及文学批评属于保守主义的范畴。在经历了苏联解体、全盘西化等惨痛教训后,保守主义思潮在今天的俄国呈现回归之态。作者指出:保守与革命都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历史境况下会有相应的变化。我们应当主动去发掘文学史上因非文学因素的干扰而被埋没的经典,唤起它们的重生,建构完整的俄国文学史版图。以上种种思想的闪光点,促使该书入选了2014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我们今天研究反虚无主义小说,是希望重塑一个真实的十九世纪60-70年代俄国小说原貌。研究革命进步文学,离不开对反虚无主义文学的研究。反虚主义及反虚无主义小说的出现是对当时革命民主主义思潮的一种反驳和反思,直接影响了白银时代俄国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发展进程。文学总是在矛盾对立中不断发展前进的,我们无法接受一个只有主角的文学舞台,且不说,那作为主角的是否真的是主角。

        其次,仔细考察反虚无主义小说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理解虚无主义,或者说所谓“革命思潮”的真实面目。从历史的角度看,无论是虚无主义还是反虚无主义,实际上都是对俄罗斯在十九世纪农奴制改革后所面临的最迫切问题的答复:即俄国向何处去?反虚无主义小说恰如一面镜子,可从矫枉过正中照出革命虚无主义之缺陷。

        再次,从反虚无主义小说的历史命运而言,也能给我们某种启示。从其出现的那一天开始,直到十月革命之后的苏联学术界,绝大部分作家学者都将其作为反动作品加以抨击、封杀。那些被遗忘的经典,同样可以促使我们力争在不断的深入研究中以对话争论的开放形式来取代之。

        我国学术出版重镇北京大学出版社在外国文学研究著作出版方面,推出了不少佳作。仅以俄国文学研究而言,近两年问世的朱建刚的《十九世纪下半期俄国反虚无主义文学研究》、顾蕴璞的《莱蒙托夫研究》、陈思红的《论艺术家-心理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思艺的《十九世纪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研究》、董晓的《契诃夫戏剧的喜剧本质论》等。

        《十九世纪下半期俄国反虚无主义文学研究》,朱建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65.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