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洪波)青年学者刘思羽著《中国影院简史》日前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并于5月5日在京举办了出版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该书填补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一项空白。
“我们之前看待电影院更多地强调其作为电影放映的‘建筑空间’或者物质实体的一面,关注其设计规范、结构布局、声光技术等方面,我的研究更强调电影作为‘社会空间’的一面,认为其处于电影文本映演、观众观影体验以及观众文化消费和社会交往的交汇点上,应该进一步从社会史的视角予以观照。”刘思羽说。从这种思路出发,《中国影院简史》把晚清民国影院初兴时期茶楼、戏院等放映场所,1949年以后出现在各大中城市的单位礼堂、工人文化宫,以及散布在广大农村田间地头的露天电影,以及1980年代风靡全国的录像厅等等都纳入了论述范围。在此基础上,该书揭示了影响和决定影院发展的各种社会力量及其博弈关系,并就建构未来“理想的影院空间”提出了建议。
“电影刚进入中国时的茶楼式影院、‘文革’期间服务工农兵的电影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批观众流向影像厅、新世纪以来资本推动的影院建设,直到今天的网络电影院,影院的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和庞杂,我们从中能品味到很多东西。”《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女士如此评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指出,《中国影院简史》出版的背景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回顾中国影院的历史,不但填补了电影史研究的一个空白,也能为现实提供镜鉴。”
《中国影院简史》是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史工程”的一种,该工程由饶曙光、丁亚平主持,将出版数十个品种,包括《中国早期动画电影史1926-1949》《新中国译制片史1949-196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