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四月,我曾给他写过一封信。
一个人给另一个人写信,总需要一些理由。除了父母亲人、亲戚朋友、战友同学,还有朝思暮想的恋人之外,还能给谁写信呢?
我已经记不得我信的内容是什么了,是如何开头又是如何结束的。现在,只能从他回信的时间来推测,应该是在春暖花开的四月。
那时候,对于他来说,他收到的是一个陌生人的来信。当然,对于我来说,除了他大名鼎鼎之外,他对于我,其实也是陌生的。
15年前的今天,我收到了他的回信。
晓平:您好!信及约稿笺收到。谢谢您的诚挚之情。《白》书写完之后,对小说写作顿失兴趣,这是从未有过的感觉,竟然有近十年了,出过几本散文集,小说写作的兴趣仍然涨不起来。您的三人行长篇丛书,也只能坐待。不过,我们交个朋友也好,尤其是军人朋友。祝您事业有成,快乐笔健。
陈忠实
二〇〇一年五月九日
收到先生的回信,至今已经整整15年了。
15年后的今天,先生离开我们整整十天了。
那天,我是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先生走的消息的,很突然。尽管早前就知道先生患病的消息,而且也从朋友间看到或听到一些先生的活动,但没想到先生选择在这样的四月天离开了我们。
我记得,阅读先生的《白鹿原》,是在20年前的军校岁月。但那个时候,芸芸众生,我只是先生的一个读者而已,永远不会想到我与先生会有人生的交集。15年前,作为部队业余文学作者,我有幸从基层调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工作。一进文艺社的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样的两句话——“军事文学的圣殿,军旅作家的摇篮”。没错,我荣幸地与宋之的、魏巍、李瑛、陆柱国、雷抒雁等等中国文学灿烂的名字,列在同一面“姓名墙”上,尽管我是最后一名。也正是因为自己成为这面“姓名墙”上的最后一名,我才有了资格和勇气给《白鹿原》的作者写约稿信。
从先生的回信,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的莽撞和天真。刚刚走上文学编辑工作岗位,就像当初从学校走进军营从农村走向城市,充满着好奇、新鲜、冲动和激情。我迫不及待地向先生这样的大作家们约稿,期待自己在编辑岗位上大干一番。我分别给很多很多作家们写信,像先生一样及时回信的寥寥无几,自然信中提及的“三人行长篇小说丛书”也没有如愿。这让我想起自己作为业余作者的时候,无数次投稿都如同泥牛入海的情景,所以至今仍将每一封退稿信珍藏。先生的来信,我小心翼翼地用剪刀拆开,折叠整齐的宣纸,工工整整的书写,令我眼前一亮,细心读来,言辞恳切,情义真诚,令我怦然心动。素未谋面的先生,一下子在心中顿时高大起来。我知道,不是我的约稿信像先生说的富有“诚挚之情”,而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在先生心中的位置,以及我这身军装。因为,在先生看来,“我们交个朋友也好,尤其是军人朋友”。
这是我与先生的第一次交往。此后,我再也没有与先生书信联系。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在先生回信给我的这个时间,为了《毛泽东自传》的出版,我曾经在先生居住的西安小住过两个夜晚。但我却未敢登门拜访,错失了一个求教的机会。
与先生有过两次交往,其中一次是在出版社编辑部同仁一起宴请先生的宴会上。席间,先生一口秦腔,酒肉穿肠,但谈吐始终低调,不张扬,不放旷。只是与第一次见面时比,先生脸上的皱纹更深了,眼袋更大了,黑斑更多了,雪茄抽得更凶了。就这样平平淡淡地,宴会结束了,我们告别。我清楚地记得,夜色中,他站在宾馆门口,与我们挥手时的微笑。那一刻,我感觉,先生的脸,就是西北的那片高原,沟沟壑壑,饱满沧桑,简直就是一幅极好的油画,比那张著名的《父亲》还要深刻得多。
先生走了。先生是一个人。是人,总是要走的。我对先生的人生不甚了解。各种悼念、纪念和怀念的文章,已经很多了。现在,我只能也只好收藏先生的这封信,记着一个大作家对一名小编辑的好。我晚生先生30年。作为晚辈,我记着他的好,就够了。我记着先生的好,就不愿把想念变成怀念。想念时,我就可以翻开这封信,再看一看,体会一下做编辑的幸福,虽然我没有做过先生作品的编辑。
“先走为大,先走为神。”曾在《南方周末》上读到高建群先生的文章《文学是一碗强人吃的饭》,谈到有网友问到他和陈忠实、贾平凹三人平时来往多不多?关系怎样?高先生的回答非常智慧。他说:“你看恒星,它们孤独地高傲地在天空的一角闪烁着,从来不彼此走近对方,因为生怕自己的光芒灼伤了对方。它们只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向对方遥致敬意而已。”
智慧是一种聪明,但聪明不一定是智慧。高先生说:“文学是一碗强人吃的饭。”我十分赞同。先生著作《白鹿原》之后,从此不写了,我想,这不是先生江郎才尽,这是强人的自知之明,这也是大智慧。因此当有领导问及先生为啥不写了,先生的回答是:“你懂个锤子。”说句公道话,领导问的没有错,先生回答也十分正确。
先生大行了。地上少了一个人,天上多了一颗星。
有了《白鹿原》作枕,先生可以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