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4月06日 星期三

    “博士村”是文化的胜利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4月06日   08 版)

        这个时节,缙云县双溪口乡姓潘村杏花林的杏花已经褪去。一个本村博士捐资修建村地标性风景的“博士林”正在建造中。这个仅有2146人的小山村,已经诞生了17个博士,被四邻八乡的人称为“博士村”。(3月24日《新华网》)

     

        一个仅有2146人的小山村,竟然已经诞生了17个博士,而且还出现了一家四位博士的成绩,这样的成绩不仅令人羡慕,也足以让人自豪。对于这样的成绩,村支书潘子加说,姓潘村从宋代开始就崇文重教,渔夫樵夫都会作诗唱和。缙云县双溪口乡乡党委书记黄勇也说,姓潘村崇文重教的传统一直在延续。也就是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是姓潘村崇文重教的结果,换句话说,这些成绩是一种文化的胜利。

     

        姓潘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姓潘村建于公元1278年,各种保留的古老风貌随处可见。如此古色古香的村庄,如此古朴典雅的风景,不仅展现出这里的秀美风光,也展现出村庄丰厚的文化积淀,生活在这里的人不仅世世代代忠厚善良,而且崇尚文化,重视教育,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出现17个博士就不难理解了,正是由于这种耕读传家式的文化传承,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熏陶和教育熏染,才让这里成为一块文化宝地,教育圣地。因此,博士村与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不无关系。

     

        再者,当地尊师重教氛围浓厚也是成就博士村的一大原因。不仅在村口建立“博士亭”,记录了17个博士的求学故事,为村民求学提供精神激励,村里还设立了奖学金,奖励本村高考生,对村民求学实施物质奖励。对待文化,对待老师,村民都十分尊重和敬仰,可见村子里崇尚文化、尊重教育之风的浓厚。有这样的风气,这样的氛围,学子能不耳濡目染,自觉上进吗?出现17名博士,也在情理之中。还有,不提倡死读书,而是展现崇德尚学的风气,这些都是成就17位博士的主要因素。

     

        当然,这17位博士势必也接受过应试教育,但是更多的是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一个村子走出17名博士,看似是教育所结的硕果,实际是文化的胜利。与其说是教育的力量,不如说文化的功绩,因为文化的熏染比教育的灌输更深入,更持久。

     

        博士村的出现也为我们提供了参考,如何改进教育模式,在教育中更多地注重素质和道德培养,给教育注入文化营养,如何利用“文化+教育”模式成就一名合格的高素质人才,这才是博士村展现的魅力,也是相关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

     

        河南省西峡县 刘剑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