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4月06日 星期三

    石挥辨诗香

    吴心海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4月06日   07 版)

        第一次见到 石挥(1915-1957)的名字,是40多年前翻阅先父吴奔星主编的《小雅》诗刊合订本,看到上面有诗人李白凤的题跋,读到“石挥辨诗香”之句。父亲告诉我,石挥是很有名的话剧、电影双栖演员,而我那个时候,知道的男电影明星只有王心刚。

        1981年,父亲在《奔流》月刊发表《不遇:忆诗人李白凤》一文,回忆了50年代初得到《小雅》诗刊合订本的情形。原来,这个合订本,是诗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陈迩冬先生在北京隆福寺旧书肆上见到,随口告诉了李白凤先生,白凤先生又转告我父亲,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刚刚从北平师范大学毕业的父亲匆匆离开北平,未及携带《小雅》,不禁“闻而色喜”。迩冬先生听说后,“盖其怀故剑之情,有所不能已者,因市归以投之”。白凤先生1952年2月19日把《小雅》送给我父亲之前,在封里篆书“小雅”二字,并题旧诗一首:

        故书存小雅,吾辈皆老苍。清名重翰苑,嘉誉荐词场。奔星觅旧剑,石挥辨诗香。迩冬与白凤,心事独微茫。

        李白凤先生所谓“石挥辨诗香”,是指《小雅》上一段写于1943年9月29日的题词:

        石挥来北京的当儿,独自去观他的《秋海棠》,候着的时间,从商场上买到这合订本。诗,我默默地爱了她。诗——她给我一缕安慰的光,在这秋风吹黄的时候。

        这段故事,先父除了在上述文章中提及,还在1983年发表于《新文学史料》上的《〈小雅〉诗刊漫忆》再次叙说。后来,两篇文章也都收入他的散文集《待漏轩文存》(2014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最近,我再次细读《小雅》上的石挥题跋文字,产生疑问,感觉口气并不像出自石挥,尤其是“独自去观他的《秋海棠》”这一句,颇令人费解。

        话剧《秋海棠》最早于1942年底在上海公演,持续5个月时间,石挥饰演男一号,爆红上海滩,坊间有“轧米、轧油、轧石挥”的说法(见沙漠《往事如蜜》,《中国话剧的重庆岁月纪念中国话剧百年文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这里“轧米、轧油、轧石挥”乃上海方言,意思是抢购石挥主演的《秋海棠》的票,看戏能够和抢购米、油之类的生活必需品等量齐观,可见《秋海棠》及石挥当时在上海的影响!

        1943年9月16日到30日,上海“苦干剧团”《秋海棠》剧组应邀前往北平长安大剧院演出,石挥仍是主演(见侯希三《长安大戏院探往》),如此,除非石挥是导演或编剧,再者就是拍成了电影(不过电影《秋海棠》的主演另有其人),否则,一个主演无论如何是不能去看自己主演的话剧的!

        这样看来,在《小雅》上书写文字的,就是石挥的一名粉丝,他在等候时买到了《小雅》合订本,并在秋风吹黄的时候,爱上了诗歌,因为诗歌给他“一缕安慰的光”!秋风吹黄日,戏迷辨诗香,虽然比不上“石挥辨诗香”那么高大上,但同样具有诗情画意!

        诗人李白凤的“石挥辨诗香”,虽然是个美丽的误会,然而,身为“话剧皇帝”的石挥,是民国演员里的文字高手,曾写过不少演出札记、散文及小说。虽然尚未见到他所写的诗歌,但对于诗,石挥是很有见地的,《影剧》1943年第3期曾刊登他的《诗与演剧》一文(此文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石挥谈艺录》失收,也不见穆海亮的《〈石挥谈艺录〉补遗》),其中有“诗之感觉是人类中最珍贵的奇迹,在读词时能得其万一就可有很大的帮助,演员,如果能用他们的本能的诗的感觉,和天性的韵律的锐悟来读诵台词,结果可获得不同言语不同种族的观众的相同的欣赏”的表述。如此说来,“石挥辨诗香”也未尝不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