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鲁大智)《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老龄蓝皮书)近日发布。根据中国老年人养老意愿调查统计:老年人外迁养老意愿普遍较低,就近、就地养老需求量大。但现有养老机构主要分布在远郊区县,呈现中心城区和远郊区县养老床位冷热不均、需求量与供应量严重脱节的不合理局面。上述反差导致远郊区县养老床位大量空置,而中心城区则“一床难求”。
近期,北京市提出“9064”养老模式——90%的老年人采用居家养老方式,6%的老年人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4%的老年人则入住养老机构以集中方式进行养老。虽然只有4%,但由于老年人口总体基数大,对于养老机构和养老床位的需求量巨大。以北京为例,现有中心老城区内仅有4所市属成规模的养老院,床位均很紧张,其中“第一福利院”申请入住排队者的需要等到十年以后方可解决,很难满足老城区居民就近养老的需求。
蓝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城市老年人高龄化和空巢化趋势明显,高龄化的发展趋势带来需要半护理和全护理的老年人比例不断上升。与健康老人相比,半护理和全护理的老年人就近入住养老机构,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和意愿更加强烈。然而,现有养老机构的关注人群主要是健康老人,不愿接受需要护理的老年人,二者存在明显的反差,这是造成部分养老机构空置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老年人收入和积蓄普遍偏低,属于“未富先老”,贫困化现象严重。而现有养老机构设施标准存在两极分化,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有较大的差距:一部分养老机构定位过于高端,导致老年人无法负担;另一部分养老机构价格虽然便宜,但是定位过于低端,老年人不愿入住。上述状况是造成部分养老机构空置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蓝皮书指出,“十二五”规划中关于老城区养老宜居建设的要求主要包含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明确区县和街道的养老床位建设指标,加速养老床位建设;二是政府为养老机构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和扶持;三是养老机构建设重点向提高护养型养老床位比例倾斜,缓解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的迫切需求;四是提出建设街道社区多元养老服务设施的要求,加强老年养护院、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形成渗透到每个街道、每个社区的多元化养老宜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