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3月02日 星期三

    名桥如名媛,倩影何处寻

    韩浩月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3月02日   10 版)
    《桥的故事》,[日]中野京子著,孟华川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32.00元

        没想到会有人专门为桥写一本书。桥有什么可写的?它们就那么沉默地横亘于河流之上,任车流或脚步碾踏而过,百年甚至千年不变。人们在遇到大桥的时候,偶尔会感叹,“瞧,这桥多壮观啊”,“看,这桥修得太神奇了”,但感叹之余,并无其它更多想法。遇到小桥,就算挪足走过,也浑然不觉。我们对待桥,就仿佛对待那些默默帮助过我们的朋友,有时连感谢都不会说出口。

        日本作家中野京子也没打算对桥说感谢,因为,对有些事物,简单地说感谢,实在有些太落俗套了,中野京子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桥的感情。当然,全世界大桥小桥数不胜数,中野京子也只能挑选那些有名的桥作为代表,来叙述桥的存在、桥的历史、桥的情感、桥的阴影。

        对于桥的阴冷故事,书中可没少描述,读来印象深刻的有两篇。一篇是书中开篇写到的“恶魔之桥”。在欧洲有“恶魔之桥”或“魔桥”之称的桥竟然有几十座之多,瑞士乌里州人打算在一个峡谷修桥,但峡谷的险峻难倒了工匠,工匠喃喃自语说了句“要是恶魔可以建这座桥就好了”。没想到真有恶魔帮助人们实现了这个愿望,但恶魔要求享用第一个过桥者的肉体与灵魂,这难住了当地人。后来有聪明人想出一个办法,让一只羊过了桥,羊也有肉体和灵魂啊?恶魔被涮了一道。这个故事的冷幽默成分,也削弱了它的阴冷色彩,毕竟桥的发明,源自人类智慧,恶魔也不能利用制造桥的特殊才能,来盘剥人类。

        位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按照流行的说法,是一个“自杀圣地”,自1937年开通以来,已经确认有1300多人选择在此放弃生命。如果中野京子知道中国有个南京长江大桥的话,她会选择写长江大桥的,长江大桥比金门大桥晚建了31年,但已经有两千多人在此轻生。

        在讲述桥的故事的同时,中野京子没忘分析人与桥的关系,比如她谈到时常坍塌的伦敦桥。就桥的功能属性而言,伦敦桥可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但因为人的参与,情况就不一样了——当地人在桥上建了许多售卖父女用品的商店,甚至在桥上建过教堂(后来教堂被亨利八世拆掉了)。600多年后,当伦敦桥将要再次倒塌时,被一个美国开发商花了两百多万美元买走了,这个商人觉得,他买走的不是一座废桥,而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由此看来,桥与老人一样,经历的沧桑越多,就越有故事,越有价值。

        桥对于中国人而言,也是有着丰富的意味的。成语“过河拆桥”是用来形容那些损人不利已的。“船到桥头自然直”,是表达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念,在这个观念中,桥作为“稳固”的意象出现,桥是不会动的,但船可以动,适时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向,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日本漫画家武井宏之就甚为推崇这个道理,他的作品《通灵王》中的男主人公麻仓叶,就拿这句话当口头禅。

        中国有许多名桥,卢沟桥、赵州桥、玉带桥等等,每一座桥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座桥都有时光的刻痕。唐诗宋词里,桥是文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关键词,白居易感叹着“细水涓涓似泪流,日西惆怅小桥头”,杜牧伤怀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哪一个重要的诗人,没写过与桥有关的作品?中国作家要是写桥的故事的话,那可以翻遍文学史,写尽桥的风情。

        回头看中野京子写的这本《桥的故事》,她是有选择倾向的,以简单好读的文字,帮读者穿越无数有关名桥的繁复资料,用个体趣味、现代视角去衡量与评价笔下之桥。在中野京子的描述中,一座座名桥如一位位名媛一样,有各自的风采,“她们”的倩影汇聚于一本书里,融合成一座桥——这座桥的那头,是已成历史的人类文明图景,这座桥的这头,是逐渐把虚拟桥梁(互联网)当成重头戏的现代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