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1月27日 星期三

    “名家荐好书 好书给中国”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6年新书品读会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1月27日   08 版)

        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举办的第九届“名家荐好书好书给中国”活动在北京皇家大饭店隆重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首先推荐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全新创作的《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为大家推荐了“王晓明童话绘本长廊”系列。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卢勤介绍的则是晓玲叮当创作的《我的第一本美德图画书》。著名翻译家林少华林少华介绍日本最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那须正干的代表作《花山少年三人组》。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推荐“零时差·YA”书系。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文学博士王林推荐了T·A·贝伦的代表作品“魔法师梅林”系列。

        “名家荐好书好书给中国”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在每年年初举办的品牌营销活动,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八届,由此开创了众多国内知名学者、专家和作家,向媒体、经销商及广大读者集中荐颂一家出版社好书的先例,多年来吸引了众多文学界、出版界人士参与其中,为推动全民阅读、引领阅读风尚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洪波:三十年追梦,再创儿童文学领域梦幻现实主义奇作

        1997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过一本叫做《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当时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是我写的序。三十年后,这本《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的书序也是我写的,后面我还有一首小诗。宏猷将《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推到我们面前,这个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题材,他当年给儿童文学出过一个难题,梦幻体长篇小说《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是糖葫芦还是乱炖?当时在评奖之前也是众说纷纭。在评奖之后,也给评论家增加了很多的难题:怎么去定位《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的文体。现在他衔接了30年前《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变成了孩子的中国梦,他可以说目光四射,想像奇特,把自己对这个时代,甚至对地球、宇宙的一些宏观的思考,纳入到孩子的梦想之中,进入了自己特定的写作。他当年写那些留守儿童的孩子的梦,11岁小女孩因为割稻子很累,用牙去咬稻杆的细节等等,那个时期已经过去了。现在中国经济腾飞,社会有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候宏猷创作出这样一个力作,我觉得是一个儿童作家对孩子最好的回应,也是对我们这个时代,对我们社会最好的回报,所以我认真推荐这本书。

        它虽然刚刚出来,虽然与三十年前那本书名上只是字序上的颠倒,但是这颠倒之间有巨大的反差。这里有作家三十年的艺术思考和追求,而且功力更加深厚了。这三十年期间他也写过其他的作品,比如《胖叔叔》,他已经有大量的积累和阅历,以及对孩子的了解,虽然他的年纪也是过了花甲,胡子由黑胡子变成很多白胡子了,但是他那颗童心不变,是活活的、炽热的,是属于孩子的。他的心贴着孩子,贴着时代。他不光贴着中国孩子,还贴着世界的孩子,用世界孩子童稚的眼光聚焦中国,聚焦变化巨大的中国,聚焦三十年来让世界震惊的中国,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奇书。

        我希望这本书能引起评论界的关注,能走到小朋友、小读者中间,成为他们中国梦的一部分,乃至于以不同的语言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孩子们中间,去看看这位六十多岁的大儿童,对外国小朋友心里的感触和模拟是否成功,我希望能够有非常好的效果。

        金波:没有终结的诠释

        读到王晓明的“童话绘本长廊”,觉得这些年他的绘画有很多的创新,他的文学的脚本写得更好了。正像刚才子涵讲的那样,他的文学语言,说老实话,比我们搞儿童文学、搞文字的人写得还好。因为他是带着绘画的感觉去写的,这种感觉绝对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种感觉帮助了他的文字的表达。他的文字的风格是非常的精练,精练到让你感觉到他是在浓缩,可是味道并不减。

        王晓明既是画家,同时也是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文图相融合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他有独特的发现。他这个独特的发现不只是用画家的眼光,还有作家的眼光,这样一种双重的眼光。你想,画家是很敏感的,但他是对色彩的敏感;而作家也是很敏感的,他敏感的是形象,是形象背后的思想。而王晓明这两个方面都具备了。

        我觉得,王晓明的创作思维是非常独特的。有时候画家在画画的时候,是跟着文字走的。有时候超越了文字。但是王晓明的绘画,在物象的背后,他的思考却远远地超过去解释这个文学的文字。所以,他的绘本里面,哲学的意味是最为明显的,是最为浓郁的。我想,读王晓明的书要发现、要体会他的哲学的韵味,这是一把钥匙。

        我不知道王晓明在创作时是先有图画还是先有文字。也许是先有文字再有图画。不管是哪一种创作方式,但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他是带着绘画的感觉去写文字,带着写文字的感觉去绘画。这一点在他的图画书里,我觉得融合得非常非常的好。

        《王晓明童话绘本长廊》20册中的作品,我大体分了一下类,大概包括三种类型,一种是抒情的,一种是幽默的,一种是哲思的。这三种类型,如果给孩子们看,他们同样的都有兴趣。刚才我说过了,孩子读他的故事,大人读他的思想,当孩子长大,他还喜欢那个故事,会更加喜欢故事背后的那种意蕴。

        当前中国的图画书虽然进步了很多,但是像王晓明这样用心地去画,去写,还真是不多。王晓明这个系列的作品用一个字概括是“精”。“精”才能够给图画留下更大的空间。他的绘画用一个字概括是“丰”。画很丰厚和丰美,让人在读他的图画的时候,会产生联想、想象。因此,当图画转换成文学的语言的时候会是很美的。

        如果讲王晓明的图画书的时候是有话可说的,也许王晓明没有写出来的,讲故事的人去讲他的图画书的时候,会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去阐述,去讲解。所以,王晓明的图画书有的时候是没有终结的诠释。

        卢勤:教育的本质是把心点亮

        我不是评论家,也不是诗人,我只是一个读者,一个热爱教育的媒体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并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心点亮,在孩子心田里播下一颗爱的种子。因此,我想从教育的角度,为大家推荐这套好书——《我的第一本美德图画书》。

        我认为,这套书有五大特点:

        第一,作者不是用硬巴巴的道理去灌输美德,而是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淘气是孩子的天性,《淘气惹的祸》这本书里讲到蒲公英仙子是个淘气包,在课堂上捣乱被老师惩罚了,他很生气,于是就和别的小仙子找到了一种结巴药让老师变结巴。结果结巴竟然会传染,导致整个仙子国的人都结巴了。怎么办呢?淘气包很内疚,他找到水精灵魔法师,希望可以让大家都变回来,代价是他付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变成哑巴。仙子国国王知道了这件事原谅了他,并和花仙子一起恢复了他的声音。这个故事可以使孩子们知道,人不可能不犯错误,而知错就改,就会重新获得大家的信任。

        第二,这套书接近儿童的生活,切合儿童的需求,是真正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河马比美赛》讲述了这样一个特别的故事:河马很想变美,但是总是看不到自己的特点,他们想拥有天鹅的脖子、麻雀一般的小嘴、梅花鹿的苗条身材,但反而让自己更加难受。后来他们终于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对于河马来说,大嘴巴、胖嘟嘟就是他们的特点,自信的人才最美。对孩子来说,这难道不是一种启发吗?

        第三,尊重孩子的选择。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呢?为什么有的人善良美丽,让人欢喜;有的人内心丑恶,让人厌恶?《我的第一本美德图画书》告诉我们,这一切都和你的选择有关。每天晚上,当人们都睡了以后,仙子们就出动了。他们飞到熟睡的人身边,往他们的耳朵眼里注入各种各样的气息:善良的、勇敢的、坚韧的、自私的、贪婪的……白天你做了哪些事,晚上就会有仙子把属于你的品格的气息注入到你的耳朵里,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品格。

        第四,这套书充满了想象力与童趣。例如《神秘彗星虫》这一册,讲述了很有趣的故事:矮人国的小矮人们一夜之间胡子和头发都不见了!原来是爱吃头发的彗星虫落到了矮人国。矮人国的仙子们想尽办法要把彗星虫送回他们的老家,仙子们还帮他们找到了石头开的花……整个故事都充满了想象力与童趣,让人不忍释卷。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的第一本美德图画书》这套书可谓孩子行动的指南针,孩子们不仅可以在喜闻乐见的故事和清新优美的图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德的熏陶,更可以成为孩子美德养成的必读书。对孩子的教育,既要立意高远,又要润物无声。这套书秉承“塑造民族未来性格,养育孩子美好品质”的价值取向,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珍贵指南。

        林少华:儿童文学中的精致之美和阳刚之气

        儿童文学语言园地是最需要精耕细作的。这是因为,孩子们对语言的感受性十分脆弱,一旦让孩子住进“甲醛超标”的语言空间,那么很可能伤害孩子刚刚萌芽的语感,钝化他们对语言的审美感受,甚至造成终生无法修复的“语盲”症状。所以,作为好童书、好儿童文学作品的首要标准,就是语言一定要好。而“花山少年三人组”第一辑推出的四本,在语言方面是经得住推敲的。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不妨说,日语的日常性温婉和汉语的非日常性简约在这里化合成了微妙的中间性文体,流畅而又自然,并且幽默机警、绘声绘色。

        其次,玩就是学习。

        人所共知,中国孩子学习时间多,玩的时间少。大人们通常对于学习和玩的关系认识有误,往往把学习和玩看成势不两立的对立面,认为玩影响学习,要学习就不能玩。而这套“花山少年三人组”告诉我们:玩也是学习。例如,《擒贼记》,三个少年在所谓擒贼过程中学会了配合,体验了友情;《破案记》,孩子们在所谓破案当中学会了理性推导,品尝了推理的乐趣;《漂流记》,三人组在海上漂流中学会了忍耐与坚强;《寻宝记》,他们在寻宝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领略了好奇心带来的惊险与快乐。无论茫茫大海,还是郁郁森林;无论漆黑山洞,还是无人孤岛,三个孩子都彻底摆脱了大人的视线监控,完全成了自由的、鲜活的个体生命。他们从成年人手中讨回了本来属于自己的童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修复了被功利主义教育,被“温室教育”破坏了的童年生态。玩就是成长,玩就是学习。

        最后,书中充满男孩气。

        必须承认,当今社会是缺乏男人气、阳刚之气的。而“花山少年三人组”的一个可贵之处,就是书中男孩气扑面而来。三个主人公都是男孩,原生态男孩,无不个性鲜明,呼之欲出。在翻译过程中,我蓦然觉得作者那须正干可能对《西游记》十分熟悉。喏,“三人组”多像跟唐僧去西天取经的三个“妖怪”徒弟啊!另外,为三个男孩设计的环境,在本质上也同西天取经的历险有相似之处。有慈眉善目的老者,有凶神恶煞的坏蛋,有神秘的异境,有“穿越”的时空,一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三个男孩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淋漓尽致地演示了男孩特有的勇敢、坚韧、机警、果断、顽强等性格特点,尤其是大无畏的冒险精神。难怪三十多年来,这套书在日本印行2300万册,成为同《哈利·波特》并驾齐驱的儿童文学畅销书。也难怪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张秋林社长这么关心,并把这套书定为“培养男子汉气概的最佳读本”。的确,我们的社会是到了培养男子汉大丈夫的时候了,一味沉浸于花前月下轻歌曼舞,那怎么得了!

        朱自强:从YA书系看到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

        我要推荐的是“零时差·YA书系”,它探讨的是少年人精神世界的核心:自我问题。用美国学者埃里克森的观点来看,就是自我同一性的问题。

        我们知道,儿童文学是个跨学科的博大精深的世界,从YA书系里,我同样看到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

        “零时差·YA书系”是个好的童书出版创意,它来自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其实他们在童书出版界有很多开创性的创意。比如“庐山会议”中提出的“新潮儿童文学”;“三清山会议”上的“大幻想文学”……

        YA书系里的都是非常好的书。好书有什么标志?三个关键词:深邃,指的是思想;细腻,指的是艺术;独创性,指的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这三点正是YA书系呈现出来的东西。我结合里面的几本书稍微谈两句。

        《托德日记》,懂得写作,懂得文学的人,对这本书都会非常重视。用日记的叙事策略来写作,并不是它的独创。《托德日记》的独特性在哪里?对它来说,日记是个有意味的叙事形式,它用这种形式表现了独特的主题和思想,而且处理得非常好。

        问题少年托德犯了错,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于是把他留在学校,罚他记日记。这位老师真是懂心理学、教育学,是一位教育家。为什么让托德记日记?这就是语言的力量。语言和自我,和人类的心灵世界是联系在一起的。人的自我存在于什么地方?在语言中。每个人的语言都不一样,不一样的语言中又有着不一样的自我。托德在记日记中,敞开了自我,发现了真实的自我。托德运用语言表现的时候,他的“自我”在成长,在转变。

        《山羊》是绝妙的历险小说和心理小说完美的有机结合,解决的是少年人在成长中面临的和家庭有隔阂,和父母不能沟通等问题,通过一次历险事件,少年人最后找到了沟通之路,非常有创意、有特点。

        还有《宠爱珍娜》,我昨天上课讲“人与自我”时说过,对自我的表现,有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学的角度,举的例子就是《宠爱珍娜》,它是部站在思想前沿的科幻小说,用的是科幻形式,但无论是思想还是意识,其独特性和高度,都让人刮目相看。

        我想说,“零时差·YA书系”对中国儿童文学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中国儿童文学现在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但灌输化的写作,平常的写作太多了。“零时差·YA书系”对我们其实是有借鉴意义的。它让我们看到了儿童文学艺术的可能性:能走多高,能走多远?如果能好好地阅读这样的作品,借鉴一下,然后回过头来反思我们自己的创作、艺术,我们的原创是不是也会走得更高呢!

        王林:魔法师的痛苦与重生

        《魔法师梅林》是一部历史奇幻小说。在幻想小说领域,这本书和《魔戒》《纳尼亚传奇》《红城王国》《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是一个类型。它们是以中世纪的宗教寓言、北欧神话和古典传说和基督教神谕为起点和依据,创造出宏大瑰丽的想象世界。

        《魔法师梅林》的故事源起公元500年左右的英格兰的“亚瑟王传奇”,是英格兰传说中的国王,也是凯尔特英雄谱中最受欢迎的圆桌骑士团的骑士首领,是一位近乎神话般的传奇人物。他在罗马帝国瓦解之后,率领圆桌骑士团统一了不列颠群岛,被后人尊称为亚瑟王。而这套书的主人公梅林,正是亚瑟王的导师和保护者。

        英格兰历史上关于梅林的故事不少,梅林有变形的本领,可以把自己变成小孩、老人、女人、侏儒或动物。他可以控制咆哮的大海,还能为亚瑟王的城堡修建围墙,把试图登上围墙向亚瑟王进攻的士兵扔下去。而且各种传说中他的身份也不固定,预言家、魔法师、疯子、骗子、先知等集于一身。美国作家贝伦在遍读梅林的各种资料后发现,梅林的故事全部集中在他成年以后是如何辅佐亚瑟王的,而关于梅林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资料很少。于是,贝伦从这一个“历史和传说的空白”中切入,构思出魔法师梅林的早年生活。作家想用11本书的系列作品来详细讲述梅林的青少年时期是如何一步步成长的。

        在故事的开头,一个没有名字也没有记忆的小男孩被海水冲到了威尔士的海岸上,这个小男孩就是少年梅林。梅林为了了解自己的身世,历尽艰辛、屡经考验,披荆斩棘,最终从一个无名男孩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魔法师。

        贝伦创造的这个魔法师形象充满了现代色彩和人性深度。这套书中的魔法师梅林,一开始则是一个总被同伴欺负的倒霉蛋,而之后才逐步拥有了各种神奇能力。可是,在他获得这些魔力的同时,要付出极高的代价。不但来自外界的各种难以忍受的痛苦接踵而至,他还要面对自己内心的黑暗、恐惧和挣扎。梅林最大的智慧,并不是消灭他阴暗的一面,而是在于直面自己的阴暗,并将其作为自身的一部分加以包容和接纳。

        这样的魔法师形象是立体的。我们可以发现,作家贝伦其实是借魔法师梅林在写人的心理,写人在成长过程中必要的丧失,写人的内心激烈的交战。每一个孩子都像梅林一样,都在寻找和发现属于自己独有的天赋或“魔法”。

        《魔法师梅林》这套书很好看,想象神奇、魔力充沛。但是,故事并不是只有上天入地的打斗,而是充满了文学性。该紧张的地方紧张,该舒缓的地方舒缓。叙述的节奏控制非常好。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翻译,读起来很流畅,即使不那么了解英国的历史和文化,读起来也不会很生涩。

        这套书一共11本,目前只出版了3册。我很期待后续图书的尽快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