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1月20日 星期三

    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

    ——《非制度政治参与》英文版自序

    方江山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1月20日   18 版)
    《非制度政治参与》英文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合作出版

        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转型期中国农民非制度政治参与分析》在1998年底完成并通过答辩后,于2000年以《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为题公开出版,迄今已经15年过去了。

        15年来,尽管学术界内外的肯定以及较高的引用率给我很大的鼓励,但我一直保持一种谦卑的自醒——现代化、制度变迁、转型期、农民(中国农民)、政治参与、治理方式的变革(社会治理权分散)等主题,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很容易引得大家有兴致说说的公共话题,我无非是有一个做博士论文的契机,通过提出“非制度政治参与”这一概念及其分析框架,较早地整合了这些话题,较为系统地进行了专门研究而已。

        在过去的15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科学领域无论是研究主题还是研究方法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不曾想到的是,听学界朋友说,拙著的影响还涉及社会学、法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以及方兴未艾的互联网研究等诸多领域。当听说国际著名出版商施普林格将拙著作为中国政治学研究领域代表性的著作而计划出版英文版时,我不得不转换身份,以一个读者审视的眼光第一次从头到尾认真读完这本书。毕竟,再理智的人,以作者的身份与以读者的身份阅读,心中的期待和所经历的情感体验常常是很不一样的。

        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任何一个研究者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接受、被运用,而且用得其所,学、用、地三者之间完美统一。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我曾担心:“从政治学角度触及古老而现实、复杂且敏感的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否会因本人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厚情感而使这一研究偏离理性?”经过公开出版以来的社会检验,这种担心的问号已然变成了肯定的感叹号——这应是一项由情感所激发的理性的研究,这是值得高兴的!

        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大道至简。“大道至简”是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简单而言就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清晰地阐释和表达一些深奥的大道理,在很大程度上契合现代科学研究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所推崇的理论的简洁之美。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理论的目的只有“大道至简”这么简单,“衍化成繁”,即对人的行为的实质特征进行描述、说明和解释也很重要。大道至简并不排斥对经验现象进行准确、具体,有时甚至是琐细的描述。事实上,理论的抽象概括离不开对有关经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无论是抽象的理论概括,还是细致的经验现象描述,都需要具有一定抽象和概括意义的概念。在社会科学领域,正是一些核心概念提示了考察社会生活的不同视角和路径,也规范着展开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严谨规范的概念是构建学术思想体系大厦的基石,也是分析日常生活中诸多经验现象的重要工具。同建立并验证普遍概括一样,把复杂而具体的现象抽象化、概念化,进而把概念规范化,都是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概念的提出还有助于达成其他方面的诸多任务或目标,或者说,社会科学研究还有其他许多同样需要解决的任务或目标,比如新的思维模式的培育与旧的思维模式的变革、方法论的探索与创新等。任何一项优秀的社会科学研究,在概念提炼、经验现象描述、思维方式变革、方法论创新等方面,往往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在写作这篇自序时,耳边回响着电脑中循环播放的男声、女声和钢琴演奏版的“YouRaiseMeUp”。我心存感恩,由衷感激每一位曾给我鼓励的人——无论认识与否,无论身处何方。当然,我也非常感激此时正在阅读拙著的您——我非常乐意在学术的殿堂里与您用心交流,聆听您坦率提出的任何意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