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说短语

    陈四益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1月13日   03 版)

        林凯君好为短语。语虽短,却蕴藉有致,读之如噙橄榄,余味绵长。

        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大著作,多有作短语的传统。孔子的《论语》,是弟子们听讲笔记的荟集: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如此等等,每一句都是短语,但每一则短语,若要发挥,都可以写成一部著作。

        《老子》一书,八十一章,总计不过五千余言,大多也是短语,如: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如果说,孔子是想在统治集团中造就全知全能的圣人,那么老子干脆认为正是有了那些自以为是,自以为绝对正确,要百姓绝对服从的“圣人”,这世界才变得越来越坏。比较起来,孔子似乎更具建设性,但老子却因其“破坏性”、“批判性”而显得更加深刻。

        短语,是一种思想的提炼。短短一句话,把它说出来或写出来,作者必要有广博的见闻和深入的思考。只有思深,才能一语道破。

        短语中有谐语,有庄语,也有亦庄亦谐之语。谐语机智,诙诡滑稽,可以博人一粲,但一粲之余,必能引人深思。若技止逗乐,易堕庸俗,流入插科打诨一流,不足为法。庄语则须从深入的观察中,排除琐屑的表象,直取核心,令人震撼,如醍醐灌顶,如大梦初觉。若识见平常,故作艰深,均难启人心扉。

        但短语亦有体制上的不足。因其短,思想凝缩在极短的语句之中,不能条分缕析,不能层层剥茧,读者会有言不尽意、意不晓畅之感,有如一支动人的乐曲,刚刚起头,便戛然终止,令人扼腕叹息。

        这确是短语之“短”,但也或许正是短语之“长”。读短语,需要动员读者的经验作为补充。读者的经验愈丰富、愈多面,就愈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短语中读出深藏的韵味和潜在的卓识。

        以林凯君的短语为例:“人在现实面前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接受,一是反抗。接受既可能是顺之者昌,也可能是顺之者亡。反抗既可能是逆之者亡,也可能是逆之者昌。”

        我们常听到的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句话似乎概括着强权面前乖巧者的最佳选择。但若纵观历史,顺之者并不都“昌”,得其反倒是成了某种逞凶一时却终归湮灭势力的殉葬品。而逆之者、反抗者或遭整肃、贬斥于一时,但历史的天平终究要倒向民意的诉求——“只争来早与来迟”罢了。阅历浅者或许于此类短语不以为意,但阅历深者则必以自身的经验,探索、印证着也丰富着短语的深度与广度。对于短语作者,这样的写作是一种测试读者心理认同度的尝试;对于短语的读者,这样的阅读是一种发现作者潜台词的探险。

        再看下面两则林凯君的短语:“越是大智慧的人,越是警惕和怀疑自己以为好的事物或是大众认为对的事物,任何伟大的发现都是从警惕和怀疑处开始的。”

        “专制社会是让人对统治者感恩戴德,是把自己看得很轻,把统治者看得很重;把自己看得很傻,把统治者看得很精明。”

        这两则短语,从不同角度在探讨着思想的演进历程。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站着读与跪着读》,说最怕同“圣人”或“准圣人”谈话,因为他是“圣人”,什么都对,句句是真理。你呢,只有唯唯诺诺、洗耳恭听,还要时不时恭维几句,从心理上就有一种压迫感。何况,既然真理都在他手里,你就再没有思考的余地。读到林凯君的这两则短语,顿感于我心有戚戚焉。他把问题放到了思想演进史的历程中考察,发现思想史上的伟大发现,都是从警惕和怀疑处开始的。前人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林凯君更指出了所有伟大发现都出自怀疑。没有怀疑精神就不会有思想的进步,而扼杀了怀疑精神,也就封杀了精神世界的拓展。一切专制者,要把民众驯顺为唯上之命是从的奴隶,从而也就阻绝了一切产生大智慧的生机。

        林凯君的绝妙短语,需要细品,需要连同自己的经验一道细品。这样的品读,不仅丰富着读者对这些短语的理解,也将丰富着短语作者所揭示的经验内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