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方卫平:“少年出走”古老母题的延续与颠覆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2月30日   06 版)

        方卫平(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研究者)

        “寻找鱼王”的故事不再是对于少年出走的古老母题的简单延续。我们看到,“我”最初来到师傅跟前时,背负的乃是对父亲口中“吃穿不愁”、“大富大贵”的“鱼王”生活与身份的期望。然而,当“我”从“鱼王”师傅的教诲中再次反思“学成了吗”的问题时,最初的这份生活欲望却不断退后到了学艺生涯的远景上,占据“我”的思想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学成”,后者并非仅限于获得一门生存的手艺,更是达至一种生活的领悟。

        小说中的“我”最后明白,没有人能够真正成为“鱼王”,因为“鱼王”的核心不是“人”,而是“鱼”,更确切地说,是“鱼”的意象背后那由造物赐予人的一切生存之源:山,水,泥土,空气……这是需要人们去敬畏、去守护的生命根脉,而不是去掠夺、去占有的私人财产。这也正是为什么“我”的两位“鱼王”师傅最后选择在山间和水边过最简朴的生活的原因。如果我们读懂了这层内涵,我们就会发现,从故事的起点到终点,作为小说题名的“寻找鱼王”经历了一次意义上的重大翻转——它从人类投射于自然的欲望出发,抵达了人对自我的反诘和反思。这份领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生活信仰——经历这一切之后,我不再想“当一个捉大鱼的人”,而决心做一个“看护大鱼”的人。这走向并融入自然的姿态,乃是这部小说中少年成长的要义所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