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武战何如文战好,鹅湖辩难为求真

    ——《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再版后记

    杨天石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2月30日   21 版)

        “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是国际历史界的一个自由组合的群体。由美国哈佛大学傅高义、日本庆应大学山田辰雄和我三人共同发起。参加者除中、美、日三国学者外,还有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印度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学者。到目前为止,《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中文版一共出了4本。都是会议论文集的选编。其书名分别为《战时中国各地区》《战略与历次战役》《战时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战时国际关系》。今年3月,南方的一位读者给我写信,告诉我,《战略与历次战役》《战时国际关系》两本“在各电商已经售罄”,他想买。我上网一查,果真如此,可见,它们受到读者的重视和喜爱。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因此,我商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再版。社科文献出版社经过调查和论证,同意我的意见。徐思彦女士经过精心研读,建议删去少数篇目,压缩为3本。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亚洲学会年会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先生商请傅高义教授为新版作序,傅高义教授很快就寄来了再版序言。照道理,我也似乎应该写一篇,但想来想去,我已经为中文版写过序言,没有多少新话可讲,又忙,就决定保留原序,只写篇再版后记。

        除中文版外,《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还有英文本和日文本,分别由日本和西方学者各自从会议论文中选择,不求一致。中国古代有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之语,这是一种宽大的、自由的学风,便于各说各话,求同存异,百家争鸣。这是一种新的编选出版方式,有它的特殊的好处。

        2002年6月,“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在美国哈佛大学召开第一次会议时,我有感于当年两国之间发生过长期、激烈而严酷的战争,现在两国学者却能够聚首一堂,融洽、友好而又严肃、认真地研究这一场战争,曾经现场写过一首“七绝”,在闭幕式上朗读(诗云:曩时对阵两相分,而今同席共论文。武战何如文战好,鹅湖辩难为求真。见本书拙序)。不想这首诗很受傅高义教授的肯定。2004年1月,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第二次会议时,傅高义教授居然将这首诗译为英文,在开幕式讲话中朗读。最近,傅高义教授为美国报纸撰文《中国抗战:学者之间的合作》,专门介绍“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这一群体时,又再次引述这首诗,并且说:

        总而言之,这些来自曾经交战国家的学者们一如既往为求历史真相而孜孜以求。我们学者勠力同心,寄希望于各国领导人能够借鉴中国抗战研究的成果,并本着同样的精神,通过协商的方式,寻求解决分歧之路。

        傅高义教授的这段话,道出了我当年写这首小诗的主旨,也道出了所有参与“共同研究”的历史学者的心愿。“武战何如文战好”,假如所有当权者都懂得“武战”不如“文战”,用对话、交流、沟通、讨论、辩论、协商、投票的方式来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和利益冲突,战争,这个自古以来就绵延不断,给世界带来无穷灾难的“大怪物”,不就可以减少,甚至消灭吗?前贤章太炎先生提出过“俱分进化论”,认为“善亦进化,恶亦进化”,十分高明,十分正确。例如,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自然是人类发展进化中的“善”,是大“善”,然而,战争工具,“恶”,却也在不断进化。人类的“武战”工具最早自然是拳头、石头、棍棒,后来进化为刀矛、弓箭,再进化为枪炮、坦克、舰艇、飞机,再进化为原子弹、氢弹、导弹,杀伤力、破坏力越来越大,因此,反对“武战”,以“文战”代替“武战”的迫切性也就越来越大。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之际,傅高义教授热心支持本书的再版,再次引述拙诗,其意旨也在于斯吧!

        应该说明的是,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第五次会议于2013年5月在重庆召开,主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的中日战争”,会议论文集尚未出版。第六次会议则将于今年12月在我国台湾地区召开(本后记写于2015年8月——编者注)。

        重庆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周勇先生支持第四、第五次会议的召开,庄建平、黄道炫、臧运祜、侯中军四位学者分别协助我编选中文版的4本书,谨致深深的感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