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图画书是创造一个世界,不是直接告诉读者答案。小读者一步步走进去,遇到事件、转折,学会发现与探索。

    熊亮谈图画书创作:不只是图文说故事

    本报记者 桂琳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2月16日   16 版)
    《梅雨怪》,熊亮文/图,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2015年10月第一版,35.00元

        你心里也住着一个梅雨怪吗?

        梅雨怪终日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大雨山里,一天一天过着相似的生活,时间漫长得让人焦虑。可是梅雨怪从来不抱怨,他和邻里的朋友们一起快乐地生活,等待着一年中光明的那一天。你看,太阳出来了,还有美丽的月亮呢!

        《梅雨怪》创作于2009年,首次出版是2012年。《梅雨怪》是熊亮颇为满意的作品,较之旧版,新版更强调视觉氛围,散发着小说般的质感。

        读书报:这是一部探讨逆境、灰暗面的作品,选题独特,你创作的灵感来自何处?想表达给读者的是?

        熊亮:我女儿小时候看过一本书,是马尔克斯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里面开篇那段关于时间的描写差不多就是梅雨怪的原型。“上校拧开咖啡罐子的盖子,瞧见里面只剩下一小勺咖啡了。他把锅从火上移开,倒掉半锅水,拿一把小刀在罐子壁上刮,直到仅剩的咖啡末混杂着些许铁锈掉进锅里。上校怀着自信而又充满天真的期待,靠着炉火坐着等锅开,感觉五脏六腑里像有霉菌和毒百合在生根发芽似的……”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住着梅雨怪。我小的时候,每天上学、上学、上学……天天重复。小孩心里也会有压抑的时候,很多东西无法实现,只能焦虑的等待长大。生活中的困境、压抑是常会发生的,只是一般不愿提起这样的阴暗面。《梅雨怪》里讲到的是继续认真生活,与邻里友爱,就是人与自己、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协助。

        我对人们如何度过时间的方式很感兴趣,一天一天度过相似的生活,真正能调剂我们生活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梅雨怪和朋友们住在潮湿阴暗的大雨山里,每一天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生,平淡无奇、周而复始。但他不会抱怨这个事情,他永远是和朋友在一起的,直到最后从阴霾到达光明。

        读书报:《梅雨怪》正在法国筹备动画片项目,动画片和图画书的区别是?

        熊亮:动画片更强调剧情,是一个很完整的梅雨怪的故事。书更想表达的是一种拙思:雨季是潮湿的、时间性的,是多义的。每一个细节里都藏着这种拙思,包括画法上,是在不言中让人感受到的。这与法国多少会有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传统的美学是含蓄的、藏着的,就像京剧那样,第一次看到听到并不觉得美,美是藏在背后的意义当中,是时间的美学。有一次我在黄山吃了毛豆腐,吃完肚子并不舒服,但那次我突然理解了食物之美与时间的关系。中国艺术的特点是含蓄,人与人的和平相处、食物的温热寒平,都是从时间的概念里获得的,是人与世界平衡和交流的方式。《梅雨怪》里面很多是记录的生活片断,意义藏在每一个细节里。

        读书报:梅雨怪生活在南方的梅雨季,这与你的生活经验是有关系的。它能跨过长江,被北方的孩子理解吗?

        熊亮:《梅雨怪》是一种隐喻,并不单指下雨。文学是什么?我记得村上春树说过:文学并不是告诉你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文学是创造一个世界,让不同的人了解不同场域下的文化,但中间又有些东西是跟你连结的。比如《梅雨怪》里的周而复始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大家都会有共鸣。创作图画书,更多的是写一个有趣的故事,更像戏剧,但《梅》一书,我希望它是像小说一样的艺术形式,描写一群人生活在大雨中,创造氛围和环境给读者。比如安东尼·布朗的《公园里的声音》就更像一部小说,“威利系列”则比较像戏剧。把小说、文学的氛围传达出去,这也是我更喜欢《梅》这部作品的原因。

        读书报:你是如何给图画书创作下定义的?

        熊亮:图画书是创造一个世界,你通过这个世界和角度,一步一步走进去。我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一步步走进去后遇到事件、转折以及这个事件的关系,不直接告诉你经验。我希望所有的图画书都是带读者走进去,然后慢慢去发现。图画书之所以宝贵也正在于此:它让你自己找自己,让你自己思考、理解。我们很容易走进经验的误区。孩子不应该接受告知式的东西,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和探索。西方、日本的图画书都是这种选择性的,它带你引入,让你理解关系,而不是直接告诉你答案。图画书不只是用图文告诉你一个事件,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

        读书报:很多人说您的故事和绘画风格之间有反差,故事是幽默的,而绘画风格不是孩子一眼就喜欢的鲜艳明亮。对此反差,你怎么看待?

        熊亮:我的作品与我的文化背景是一致的。我比较注重绘画性,同时也注重中国传统的美学。中国有个说法叫“间不容发”,比如画人物,人物是在转变之中的,他可能突然笑起来或者突然哭了,是种将动未动的状态,是非常微妙的。人物处在一个沉静、将动未动的感觉,这种美感是我比较喜欢的。现在大家更容易被刺激、带动眼球的美感所吸引,但我觉得这种传统的美感也是小朋友应该了解的。这种美感叫微妙的察觉,是一种含蓄、隐藏的美。

        读书报:你认为,对图画书创作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熊亮:最重要的是没有经验,头脑放空。当然你首先得拥有很多经验,所有的东西都是准备完备的,诗歌、文学、音乐、绘画……各方面的素养,包括你自己的愿望。然后放空自己,回头再看这些素材之间的联系。放空不是艺术追求,而是要自己探索、发现未知。灵感绝不能走老路。用经验的方式去创作很容易走到老路上去。要让故事变得有趣,每一步都要充满新意。图画书最重要的是“自然”,找到最自然的思维状态,这种状态是全息的,没有文学、音乐、绘画这些东西,也没有一二三四,那都是后加的,你直接能看到整体,就是自然。可我们通常被经验左右跌入惯性,看不到这个自然的状态。我们学任何东西都应该从源头开始,因为它里面包含了一种平等、普适、自然的叙事方式。图画书里就有这种源头,是“不教之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