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在科学文化人的不断推动下,博物学与博物实践开始热起来,其中刘华杰大力提倡博物学复兴并做了大量理论和实践工作,田松认为博物学是“人类拯救灵魂的一条小路”,刘兵、吴国盛、江晓原等学者从多元科学等角度肯定了博物学的意义,特别是第一届博物学文化论坛的召开,把博物实践、理论界的精英汇集在一起,共同迎接中国博物的春天,值得关注。
博物学复兴的思潮,是建立在对西方数理科学进行反思的大背景下的,因为,当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但是,西方博物学家,其认知自然的动机在于发现自然(或者说上帝的秘密),并且将自然物放到“存在之链”上的正确位置。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到之后的基督教文化,虽然表述略有不同,但对探索的需求,以及其内生携带的扩张性是一以贯之的。正因如此,西方人对自然物的发现首先当然是越多越好。其次,对秘密的探索需要、对排列次序的要求,还使得他们非得将自然物仔细地研究一番。在西方博物的观念之下,发现、了解自然之后,就是利用和改造自然,让自然为自己服务,为扩张服务,最后是对自然的征服。因此我认为,这种建立在机械自然观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西方博物学与数理科学关系暧昧,以此来解数理科学的“毒”是不足够、不彻底的。
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几乎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发形成的博物传统,中国也不例外。在流传至今的文献里,“博物”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昭公元年》:“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此处的“博物”用以称赞郑国大夫子产见识广博。再结合自《诗经》开始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儒家传统,晋代张华《博物志》开启的博物类著述传统,以及成果蔚为大观的本草学、天文学等等,可以看出,“博物”一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概念,既包含对大自然的认识,也具有相当强的人文色彩和包容性。在西学东渐之前,中国博物传统有很强的独立性,呈现出一种与西方博物学迥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花鸟画是中国博物传统最好的视觉呈现方式,一花一鸟都是对具体自然物的观照,特别是宋人画花鸟,写实达到了相当严格的程度。这是建立在对所画之物细致入微的体察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写实的花鸟画与博物密切相关。
北宋画家易元吉以善画獐猿闻名。为了准确地表现动物习性,他常常深入荆湖深山之中,观察、体会、揣摩猿猴獐鹿的生活习性;也曾在住所附近,修建池沼,布置石头、树木等丛林景致驯养动物,用来仔细地观察其动静形态,所以笔下之物才能生动有趣(盛天晔.历代经典绘画解析·宋代花鸟[Z].武昌: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7.)。善作花鸟的赵昌也常在清晨观察花卉、植物沾染着朝露的形态,再执笔图写(同上)。
宋代邓椿的画史著作《画继》中,有这样两条记载:
徽宗建龙德宫成,命待诏图画宫中屏壁……独顾壶中殿前柱廊ㄆ眼斜枝月季花。……上曰:“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作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故厚赏之。”
偶孔雀在其下,亟召画院众史令图之。各极其思,华彩烂然,但孔雀欲升藤墩,先举右脚。上曰:“未也。”众史愕然莫测。后数日,……则降旨曰:“孔雀升高,必先举左。”
从这两则记载可以看出,在品评绘画中,是否准确地描绘了所见之景、所见之物的外形特点以及生活习性,已成为绘画是否工整的重要标准。画家们为了达到这样的标准,必须开展极为细致的观察。
然而,中国绘画哪怕是写实性很强的院体花鸟画,画得像从来不是终极目标。梅、兰、竹、菊四君子,石榴多子,牡丹富贵,梨花高洁,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这些品德才是中国画家描绘自然的动因。
比如,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以芙蓉、菊花、双蝶、锦鸡构成画面,设色艳丽,生动逼真。赵佶自题曰:“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鸡在中国文化中有五种道德品行:①鸡身上的花纹表示有文化;②雄鸡的模样很英武;③雄鸡打架很勇猛;④母鸡保护小鸡很仁慈;⑤雄鸡报晓很守时,代表守信用。这些在西方视野下或许平常至极的动物本性,在中国文化中却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赵佶此画,观察细致,描绘逼真,但此画最终极的意义毫无疑问正是在借鸡的自然习性,来宣扬赞诵锦鸡的五种美德。
再比如“写生”一词与今天对景写生的含义不同,在宋代特指“花鸟画”,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对生命的赞叹和敬畏。
中国古人的博物不仅是为认知自然而博物,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一种君子修养的需要。他们通过绘画,其实是想表达绘画中的那番道理,然后学习之、效仿之。从这个意义上说,所画之物的品格或者情境,始终都是画家所渴望和向往的,画家的位置,也都是低于所画之物的。也因为地位相对低,所以就表达出一种更尊重的态度来。
中西方博物学,在博“物”的“物”学层面较为相似,都是对自然界的认识与观察。但是,“物”之后,西方的博物学通向了扩张、征服、利用、改造。而中国的博物学则通向了“人”学、通向君子修养。这种对自然的敬畏的态度,这种始终珍惜自然活性、灵性的与自然的相处方式,无疑有助于减轻对自然的数字化,缓冲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从科学的本原意义和博物的最终目的来说,这种自然哲学所导向的,将是向内而丰盈的人生。
博物,不是扩张与占有;博物,君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