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全民阅读工作会议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公布了一组数据,2010年到2014年,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由52.3%增长到58.0%,数字化阅读率由32.8%增长到58.1%,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由4.25本增长到4.56本。(见11月26日《中国青年报》)
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有近60%的成年人参与读书,尤其是短短5年时间,电子图书阅读率提高近二十六个百分点,着实不易,值得点赞,“书香中国”的芳香正弥漫在中华大地上。
但要看到,全民阅读在增量的同时,阅读质量总体并不高,我认识一些中年人,偶尔也读读书,但大都是翻翻而已,囫囵吞枣,缺乏系统、全面的阅读,难于做到精读、细读,细细咬嚼。一字一句、仔仔细细的读一本书,收效往往要胜过一目十行、“狼吞虎咽”的读10本书,所以全民阅读要求量,更要求质、提质。
笔者以为,提高全民阅读的质量,需要在四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阅读方便。据调查,公共图书馆已成为中国公民居家阅读之外的第二读书场所。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短板”,图书馆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普遍短断。再就是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少,仅0.55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人均藏书量1.5册至2.5册的标准差距甚大,这些“短板”亟待补齐。
二是有时间阅读。奔波于劳顿与繁忙工作中的成年人主要利用下班后的时间阅读,但目前公共图书馆基本是白天开门、晚上闭馆,公民阅读与借书很不方便,近年来兴起的购书与阅读为一体的“24小时书店”,还只是“阳春白雪”,全国仅几十家,集中在大城市。解决这个问题,除需要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还需大力推广、普及“24小时书店”的阅读新模式,同时可借鉴深圳做法,深圳建有200多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市民可随时借书、还书,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大对全民阅读硬件设施的投入。
三是书价不能太高。目前纸质书籍价格普遍偏高,限制了农民工、城市低收入人群、大学生等群体的买书欲望,影响阅读。书价高,主要是精美的装帧与包装占去大量成本。降低书价需要“减负”,多出简装书,少些“精华版”。
四是有兴趣阅读。读书关键靠兴趣,有了对书的钟爱情感,就会视书如宝,爱不释手。培养读书的兴趣,一方面靠自身养成,古人曰“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有了这种对书的执著与挚爱,不愁读不好书。另一方面,可开展丰富多彩的以读书为内容的文化或竞赛活动,吸引公众参与,激发和调动公民阅读的情绪与积极性,如近年来涌现的“北京阅读季”、深圳读书“嘉年华”等,就是有益、有地方特色、受公众欢迎的好形式、好活动,值得各地借鉴。
南京市大厂区 尹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