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从草婴“十年磨一剑”想到的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1月25日   08 版)

        在我印象里,草婴先生大名鼎鼎,是令人尊敬的老翻译家。当他去世后,才得知这位译坛巨匠许多非同寻常的事迹。他从1978年开始,投入二十多年时间,独自一人翻译了12卷《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共四百多万字,这在业界属于前无古人的壮举。草婴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严谨。他的工作程序如下:翻译前,要把原作反复读十多遍,并翻阅大量相关资料,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思想内涵、时代背景,达到将作品“吃透”的地步,才肯动笔。为确保质量,他每天只译千字左右。翻译时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初稿完成,他把译文从头到尾朗读一遍,不顺口之处再做改动。就这样一遍遍乐此不疲地修改。

        据一位记者说,草婴在翻译过程中有个细节令人动容:《战争与和平》里共有559个人物,他给每个人都做一张卡片,共做了559张,将其姓名、身份、外貌和性格都写到卡片上,这样便能一点一点进入到小说的境界中去。

        由此我悟出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我们作为后辈,尤其是与草婴先生同一行业的文学译者及撰稿人,会从他的感人故事里受益良多,从而更虔诚地对待自己的事业。但是当今的市场经济又有多少人能像草婴那样完全靠稿费来养家糊口?另外,译著不算科研成果,译著稿费偏低,译者的署名权往往得不到保障,所有这些打击了译者的积极性。

        上世纪70年末至80年代,是我国的文艺复兴时期,我开始写作。出版社给作者的时间很充裕,这就能慢工出细活。记得稿酬标准还算正常,也没有拖欠稿费的情况。但从90年代开始就发生了变化。我参与撰写“外国文艺名家传记丛书”的某个选题,一部17万字的书稿,出版方只给10个月时间。出于对传主的热爱,那次写作我真有点奋不顾身了,险些累出病来。前几年,有位同事约我译一部俄苏小说,时间限在6个月内,吓得我连忙谢绝。最近看了一部当代英国文学的中译本,译者在后记中称,这本三十多万字的书,出版社只给他4个月的时间。读到这里我才发现自己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现在的书(无论译著或著作),完成周期都如此神速!

        再说稿酬。草婴没有单位,没有工资,没有职称,是个自由职业者,完全靠稿费生活。但他能拿到名作家才能拿到的10%的版税,所以日子过得还不错。

        至于一般作者,在报刊发表文章不但稿费低,而且通常要在半年后才能得到。文章若被转载,大多数的转载单位根本不理睬作者。有位朋友花费很大心血完成一部书稿,被出版社采用。出版合同上写的出书半年后支付稿酬,但一年过去了,杳无音信,他又不好意思追问。周围人实在看不下去,多次怂恿他找那位责编,他才发了封邮件。责编却向他诉苦,一拖再拖就是不给。直到书出版后两年半才收到区区几千元的稿费。如此这般,靠稿费吃饭早就饿死啦。

        负责出版草婴译著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曹元勇坦言:“现在的图书市场恐怕无法再要求译者像草婴那样‘十年磨一剑’了。”那又该怎么改善一下译者、作者的处境,好多磨出些“剑”来呢?这确实值得有关部门思考。

        天津市南开区龙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