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香)近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普通话和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张一清的讲座同名新书《十二个汉字品历史》由接力出版社推出。本书以中国历史朝代更迭为线索,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十二个朝代名称背后的文化与故事,带领读者感受方寸汉字间的文化魅力,体味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包罗的历史智慧。
张一清深入到了十二个王朝名称的背后,从汉字结构和寓意的角度对它们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解析。譬如,“晋”虽然结束了三国分裂的状态,但内部的割据与纷争却频频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事,令人无奈诠释了“晋”与兵器相关的意义。两晋统治者一直在兴兵与屯田的双刃上跳舞,最终却未能避免走向覆亡。譬如,隋朝开国者杨坚在选择王朝名称的时候,放弃“随”而选用“隋”的理由,古代典籍中围绕同一种意思,曾经出现过大同小异的若干种表述。张一清经过反复查证、比较和权衡,认为,《康熙字典》中的表述“杨坚受封于‘隨’,及有天下,以‘隨’从辵,周齐奔走不宁,故去辵作隋”,相对而言最通俗易懂,因此才成为最终选用的信息。譬如,“宋”在表示“定居、安居”的同时,还含有庭院种植树木的意思,赵匡胤定国号为“宋”,代表他的怀旧情怀与希望天下安定的意念。
再比如说秦朝的秦字。“秦”在甲骨文里的字形,上面是两只手抓握“杵”一类的农具,下面是两个“禾”字。用手握杵,与舂谷物脱粒等加工农作物的行为有关;而“禾”显然就是指农作物本身。在《说文解字》里,“秦”的解释正是: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这个解释告诉我们,“秦”是伯益的后裔受封的地方,这个地区适合种庄稼。为了国力的强盛,秦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以农为本,重视土地制度的改革,如秦孝公时著名的“商鞅变法”,很大一部分都和土地制度有关。
难能可贵的是,张一清并不是就汉字论汉字,而是由王朝名称的汉字拓展开去,讲述了与这个汉字相关的中华文化和历史知识,某些重要汉字的前世今生、每个朝代统治者的功过得失等。“50个文字背后的传奇故事,12个朝代名称的命名奥秘,张一清解读汉字的密码,让读者享受畅快阅读体验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浮,体味到了人生的智慧。”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如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