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2015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评出

    本报记者颜维琦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1月11日   05 版)

        什么样的书才称得上“最美”?在位于上海市绍兴路的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一幢小楼里,著名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和其他八位国内外评委经过三轮无记名投票,最终选出20本他们心目中“最美的书”。11月9日,来自全国各地18家出版社的20种图书作为2015年度“中国最美的书”集体亮相,并将送往莱比锡,代表中国参加2016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中国最美的书”奖项自2003年创立,已经连续举办十三年。吕敬人担任过十届“中国最美的书”的评委,见证了这一奖项给国内书籍设计领域带来的变化。“十多年来,‘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在中国书籍艺术推动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每个人对书的感觉不一样,对美的认识也各有不同,评出的20本书虽不能说十全十美,但是代表了我们对中国最美的书的认识。我想,最美的书,首要一点是让人们觉得赏心悦目,能够很好地传递书卷文化、书卷艺术。”吕敬人说,在他看来,时代给了书卷艺术更多的机会,如何让纸质书籍更接近读者,让更多人领略书籍艺术之美,书籍设计师责任重大。

        这也是上海创设这一奖项的初衷。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副主任祝君波告诉记者,2003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本着“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工作目标,与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取得联系,并通过“上海书展·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委员会,面向全国评出了16种图书,同时首度参与了2004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其中《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荣获金奖,这也是当年“世界最美的书”唯一获得金奖的作品。“中国作为一个出版大国,缺席莱比锡是出版人的遗憾。最初我们只是希望为中国的设计师搭建一个平台,能够通过‘中国最美的书’这座桥,去竞争‘世界最美的书’,透过这个窗口去感受全球书籍设计界的最新变化。没有想到的是,十几年来,这个奖项的影响远超预期。”

        到目前为止,已评出“中国最美的书”250余种,其中获得“世界最美的书”奖项的有13种,不断为“中国最美的书”带来新的亮点和惊喜,也在“世界最美的书”这个国际书籍设计舞台上展示着充满中国元素的优秀设计作品。“中国最美的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界的品牌,也成为中国优秀书籍装帧设计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之一。

        “最美的书”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最美的书,首先要以读者为本,不仅要美观,要愉悦读者的眼睛,还要手感舒适。在强调设计不脱离大众阅读的同时,还要突出创新,代表设计的新潮。如同T型台上的时装秀,不是都能直接穿到大街上,但其中的新理念、新技法、新形式、新工艺和新材料的探索,可以运用到大众读物中。”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主任徐炯说。

        如何评价书籍之美?祝君波告诉记者,“以往我们的书籍设计往往把设计割裂开来,看封面、看插图,就好比单看手美不美、腿美不美,这十多年来,大家对于‘最美的书’的认识逐步有了共识,更加倡导美的综合性和统一性,强调书籍设计是一个整体,封面、内文和插图必须皆美,和谐统一,才能称之为‘最美的书’”。

        “欣赏一本书时,尽可能使读者感到赏心悦目,手感舒适,而且在翻阅时产生节奏美和韵律。”祝君波这样描述。在他看来,设计形式要服从于书籍内容的表达,该豪华要豪华,该简朴则简朴。设计美与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相统一,以反映书籍设计的时代性。

        在徐炯看来,“中国最美的书”评选能够在业界保持很高的权威性,与这一奖项一贯秉持的公正、公开原则有关。依据国际惯例,“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规定,评委本人设计的作品不参加评选;为使“中国最美的书”更具广泛性,原则上同一位设计师在同一个年度评选中的获奖作品不得超过两种;评委会还通过评委轮换机制,保证海内外优秀设计家加入到评委队伍之中。而上海多年来坚持举办这一评选,也从不考虑上海人有没有获奖。曾经有一年,“中国最美的书”上海一本也没有,令人欣喜的是,今年上海有四本入选,是最多的一年。

        更可贵的是,“中国最美的书”已经成为“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成功案例。“我们不缺口号,不缺金钱,但坦诚地说,文化走出去且真正走到西方人的生活里,达到传递信息,被他们认可的境界,其实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祝君波说,“‘中国最美的书’不靠金钱的堆砌,而靠我国出版家设计家的长期积累,靠设计语汇的交流沟通,靠滴水穿石的精神和潜移默化的感染,这样的‘文化走出去’才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